单边霸凌,损人害己!美国“对等关税”计划招致国际社会强烈反对
原标题:美国“对等关税”计划招致国际社会强烈反对——
单边霸凌,损人害己(国际视点)
美国政府日前抛出所谓“对等关税”计划,拟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美方此举立即招致国际社会强烈不满和明确反对,多国已经或正在制定措施加以反制。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方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严重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既损害美国自身利益,也危及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供链稳定,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做法。
“在贸易战中没有赢家”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发言人迪雅里克4日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古特雷斯认为“在贸易战中没有赢家”,“我们现在担心的是那些最脆弱、最缺乏能力应对当前挑战的国家”。迪雅里克表示,贸易战将对联合国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负面影响。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欧盟将对美国“对等关税”政策采取反制措施。首批反制措施聚焦于美国钢铁和铝制品,涉及金额达260亿欧元,将于4月中旬统一生效。欧盟还启动了“反胁迫机制”,未来可能扩大至数字服务税领域。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警告称,“对等关税”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对欧洲经济同样会造成冲击,欧盟在多个领域正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3日批评美国关税政策没有逻辑依据,违背澳美两国伙伴关系基础,直言“这不是朋友的行为”。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表示,美“对等关税”将严重冲击斯洛伐克汽车制造、制药和半导体等支柱性产业,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将因美关税而加重负担。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表示,美方实施大范围贸易限制措施的举动令人非常遗憾,可能对日美经济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产生重大影响,日本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应对。
韩国代总统、国务总理韩德洙3日紧急召开经济安全战略特别工作组会议,商讨应对美国“对等关税”的措施。他表示:“全球‘关税战’已迫在眉睫,形势极其严峻,韩国政府将尽全力突破贸易困局。”
巴西国会2日通过一项经济对等法案,授权政府采取措施应对美方贸易壁垒。巴西外交部发表声明说,巴西将评估所有可能的行动,确保双边贸易的“对等性”,包括诉诸世贸组织。
加拿大总理卡尼日前宣布,对所有未包含在美墨加协定中的美国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汽车零部件不受影响,继续在加拿大生产和投资的汽车企业也将免予报复性关税,所有反关税措施的所得将回馈给汽车产业。
“美国可能在全球经济中自我孤立”
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在其国内也不得人心,美国内资本市场连日暴跌,4月4日纽约三大股指跌幅均超过5%,华尔街恐慌指数单日暴涨46%。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3日的模拟测算显示,美国新关税政策可能在一年内使美国经济产出下降近1.7%,国内价格上涨超过7%,出口下降近20%。美国政府一再制造不确定性的策略还会削弱全球企业对美国市场的信心,影响未来投资决策。
惠誉评级公司表示,最新关税政策公布后,美国整体关税税率升至25%。这一关税水平显著提高了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并约束美联储进一步降息的能力。摩根大通将美国经济衰退概率上调至60%。摩根大通经济学家迈克尔·费罗利表示,美国新关税政策让经济更接近衰退,美国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收缩并导致消费支出同步减少。高盛集团认为关税飙升可能阻碍经济增长、推高通胀并增加失业率。
韩国《中央日报》4日报道说,美国单方面筑起高高的贸易壁垒,将对美国经济、产业和民众利益造成多重反噬。它将推高美国物价,而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开支占收入比重较大,其受关税冲击的影响将更为显著,美国国内收入不平等由此加剧。同时,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将遭受重创。
瑞士《新苏黎世报》报道称,保护主义非但无法为美国开启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反而会让消费者和生产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关税政策将推高美国的通胀压力,并抑制经济增长。
法国《世界报》的社论文章称,美国实施的关税税率完全是以武断方式计算得出的。这种将关税政策建立在主观性极强、参数混杂且标准不一的基础上,显得过于轻率、令人震惊。这种以力量对抗为特征的贸易关系,制造了普遍的不确定性氛围。“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攻击性行为,许多国家无法继续袖手旁观,必将采取反制措施。”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美国政府针对全球贸易体系和战略同盟的激进政策正在破坏美国主导建立的开放贸易体系,将令美国经济付出惨痛且深远的代价。
奥地利经济研究所所长加布里埃尔·费尔贝迈尔表示,美关税政策可能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自身也将承受巨大损失。从经济逻辑来看,很难为这种政策找出任何积极意义。“把自己隔离于全球贸易之外,就等于放弃了国际分工带来的种种优势,这简直不可思议。最终,美国可能在全球经济中自我孤立。”费尔贝迈尔说。
“加强合作,坚决捍卫多边贸易体系和规则”
4月5日,中方发布《中国政府关于反对美国滥施关税的立场》表示,中国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坚决措施,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应是互利共赢。美国应顺应两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从维护两国根本利益出发,停止以关税为武器对华经贸打压,停止损害中国人民的正当发展权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副所长赵隆表示,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通过平等磋商解决经贸分歧,是两国建交以来贸易规模增长200多倍的关键。美方强调所谓对华贸易中的“美国吃亏论”,却选择性忽略服务贸易项下年均数百亿美元的对华顺差,刻意回避知识产权跨境流动创造的延伸价值、对华出口支撑的高附加值产业,漠视7万余家在华美企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率。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破坏多边经贸体系,只会迎来多重反噬效应。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法学教授理查德·谢尔分析认为,美国的贸易逆差由多种原因形成,对华贸易并不是主要原因,“在关税这件事上,真实的原因就是美国国内政治”。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3日刊登了该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文章表示,中国制造业像今天这样强大的原因,不仅在于它能更便宜地生产东西,也在于它能更快、更好、更智能地生产东西,而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将人工智能融入产品中。“不可能靠关税来实现繁荣,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
日本帝京大学教授露口洋介表示,针对美“对等关税”,中国果断采取反制措施合法合理、有理有力。美国选择在世界上孤立。“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坚决捍卫多边贸易体系和规则。”
伊拉克经济学家法拉赫·祖贝迪表示,美“对等关税”及可能引发的贸易战,将动摇二战后数十年来基本稳定的全球贸易体系。美国消费者将为此付出更高的生活成本。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得益于中国成功的经济政策和强劲的发展动能,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会受到美方关税措施的干扰。“在这场贸易战中,最大受害者是美国经济本身。”
泰国“一带一路”经济与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吴森提兰谷表示,美政府关税政策将损害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经济利益,将对全球贸易体系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它将促使泰中两国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贸易多元化。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经济学家夏华声表示,中美贸易的深度融合和互补性,让两国人民共享了发展共赢的成果:中国制造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更优的产品选择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美国的技术、品牌和服务也不断惠及中国市场,促进了中国经济升级与产业转型。美政府关税政策阻断不了两国经贸合作的根本动力。“真正能造福各国人民的,不是贸易战和单边主义,而是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多边主义,让开放合作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夏华声说。
(本报北京、柏林、首尔、巴黎、东京、迪拜、曼谷、里约热内卢4月6日电 记者邹志鹏、李志伟、刘赫、莽九晨、尚凯元、朱玥颖、管克江、白元琪、宋亦然)
人民日报
-
国际锐评丨“切水不断”,中马新的“黄金50年”更加美好
“千年结好”“以心相交”“切水不断”……人们常用这些美好词汇形容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友好关系。2023年,两国共同庆祝建交50周年,并宣布构建中马命运共同体。时隔两年,双边关系迎来提质升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至17日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双方一...
-
一组图看世界丨“铁杆”朋友柬埔寨
应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从国旗上的千年古迹吴哥窟,到湄公河畔会“呼吸”的洞里萨湖;从元代周达观笔下的《真腊风土记》,到与中国结下深厚情谊的西哈努克;从共建“一带一路”的金港高速公路,到“钻石六边...
-
乌称俄袭击苏梅市已致31人死亡 俄方暂无回应
中新网4月13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4月1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俄罗斯对苏梅市的导弹袭击目前已造成31人死亡,其中包括2名儿童。 此外,还有8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10名儿童。资料图:泽连斯基。 《基辅独立报》报道称,乌克兰苏梅市代...
-
和评理 - 坚决抵制美式炮舰外交
本周三(4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白皮书指出,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是要挟,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将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严重影响。事实上,美国无所不用其极,想要中国在这场由美国挑...
-
购物小票出现“关税附加费”!美国网友开始“对账”,有人建议……
近日,一张含有“关税附加费”的账单引发了美国网民的激烈讨论。据发出截图的美国网民介绍,这张电子账单是一个美国母亲给孩子购买夏装留下的。账单显示,这些衣服打折后总价为411.71美元,其中包含了一笔44.09美元的费用,项目名称为“关税附加费”。美国...
-
多国领导人发声:美方关税政策破坏全球贸易
中新网4月5日电(张奥林)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引发全球多国不满,包括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新加坡等国领导人纷纷表示,美方此举危害极大。资料图:斯塔默。 英意澳:美方政策破坏性极大据澳大利亚《堪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