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起名

音乐起名馆(“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发表于:2023-10-13 02:51:00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古琴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汉代就被文人相中,承载起“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教化之器,并被赋予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以形制为例,琴的各部位都被加以命名,它有头、额、颈、肩、腰、足等,可见琴被人格化了,拟人化的古琴,自然当如人一样,都应有一名。琴界流传着一种说法:“每床琴,都是一位独立的文人,都当得一名。”也因此,为古琴取名,不能看作一种简单随意的行为,而是知识精英们一种主观的文化活动,折射的是一种有规律的文化现象。

每位爱琴之士无不希望拥有一张契合自己心意,并有独特品性,又具有丰富内涵和引发无限想象琴名的古琴。所以,琴的主人通常依据琴的特质或自己的理想、情感、寄望等为其命名。

关于琴名,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富有文化内涵、诗意盎然甚至妙趣横生的名字,其命名字数长短不一,有四字名,也有三字名、二字名等。四字名如“九霄环珮”“大圣遗音”“万壑松风”“沧海龙吟”“月明苍海”“枯木龙吟”等;三字名如“玉玲珑”“霜天月”“一天秋”等;二字名如“号钟”“绕梁”“焦尾”“绿绮”“春雷”“奔雷”等等。它们命名之巧,用字之妙,寓意之深,影响之广,有口皆碑。以“绕梁”(图一)为例,可以想见此琴音质的优美,绕梁之感又仿佛微风拂过脸颊,细雨滴落心田。漫步于史籍中琳琅满目的珍品,这些名琴,除了琴本身是一件做工精湛的艺术品而蜚声于世外,其共同点就是:像文人一样,有自己独特而富有文化内涵的雅名。透过这些琴名,我们可以窥见古琴背后不同寻常的由来,比如蕴含非凡的典故,或曾经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如绿绮琴、焦尾琴……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图一 庄楚王钟爱的“绕梁”古琴

赋予一张琴的名称,大而观之,从天上地下、抽象具象、人文自然,无不可以命名,古琴的命名似乎很随性随心、无律可寻。其实,古琴命名,通常是基于人们所处社会和文化发展阶段特征以及文人自身的文化功底、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也同样有律可循。体会其名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对于了解古琴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在精神都有指导意义。本文力图寻找出古琴命名的规律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琴史典籍上名琴琴名的由来,同时也为当今琴人如何为古琴命好名的问题,提供参考。

古琴命名,笔者依靠典籍作为基础,并参阅全国博物馆以及相关著名私人机构所收藏古琴实物,对其命名特征进行一个大致的分类。大体有自然崇拜、声音特点、图腾瑞兽、崇圣托古、寄情言志等几种命名情况。今天我们就以“崇尚自然”为例,一起欣赏下古人的命名情趣。

对自然的关注与崇拜古已有之,儒释道分别从自然中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答案。无论是“智者乐山”“自然无为”还是“一花一世界”,都是从自然中取得的真谛,收获的智慧。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民族,土地上的人民与大自然关系紧密,大自然中的“无尽藏”绚烂了古代文人的双眼,无论是江山之清风、还是山间之明月,都是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它们丰富、生动、美丽、“俯拾即是”,尽管四季变换,人事更迭,依旧生生不息、亘古永恒。总的来说,这些“无尽藏”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溪泉浪潮等,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是文人为古琴命名最直接的来源。

风雨雷电

无论是雨雪风霜还是电闪雷鸣,古代先民一直认为这些现象是被有生命、有主观意志的神灵所主控。因此对大自然的种种物象都怀揣一种敬畏之情,而这些他们所崇拜的种种物象也成了先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所模仿、创造以及赞美的对象。风、雨、雷最为常见,也是与先民最为紧密的自然现象,古代文人把他们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无不抱有与之和谐共存的美好希冀,也因此有了将自然现象作为艺术创作的琴名,如“蕉林听雨琴”(图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1]。蕉林、听、雨三个字词所构成的意象,委婉蕴藉、风韵之致油然而生!也很快能够让人联想到万俟咏的名篇:“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2]当然还有雷声,尤其是春天的第一声春雷,具有乍惊世人以及让虫蛇鸟兽等惊醒之功用。雷,似乎也会奔走作响,因此,文人雅士们赋予古琴“春雷”“奔雷”等琴名,是崇尚自然的直接表现。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蕉林听雨”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春雷”琴——旅顺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私人等都收藏有同名琴。旅顺博物馆所收藏之“春雷”琴(图三)系唐琴,圆头伏羲式,桐木制成,龙池圆形、凤沼长圆形,龙池上方刻草书琴名:“春雷”二字[3]。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春雷”琴(图四)为霹雳式,龙池凤沼皆为圆形,龙池上方刻琴名“春雷”二字[4]。据悉,台北所收藏之“春雷”琴(图五),亦为唐琴,连珠式,龙池圆形、凤沼长方形,琴底颈部刻行草书“春雷”,二字填绿。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图三 旅顺博物馆藏“春雷”琴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上海博物馆藏“春雷”琴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春雷”琴

“奔雷”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此琴为明琴,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断纹。琴背龙池上方刻篆书琴名:“奔雷”,两侧刻藏者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5]。

图六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奔雷”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除开雷声,还有以风雨之声命名的古琴,如“龙门风雨”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天风环珮” 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6]以及响山馆所藏南宋“松风”琴,仲尼式,通长123.5厘米,桐面,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上方刻行书琴名:“松风”。[7]

日月星辰

中国古代文人从《诗经》开始,就将日月星三光纳入文学作品中。如《小雅·大东》中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维北有斗,西柄之揭”[8]的星象记载。自此历朝历代,日月星早已不是原本形状的描摹,而被赋予其不同人文寓意,如落日、赤日、残日、落月、秋月、素月、北斗、七星等,有的体现忠君、有的寓意亡国……此传统自然延续到琴名的创作之中,日月星三光中,以“月”命名的古琴较多,如海月清辉、月明沧海、孤猿啸月、鹤鸣秋月、波心荡月、月华清、西江月、步松月等。明月高悬于夜空,亘古不变,历经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以其永恒的魅力,引起古代文人对人生和历史的不断思考。因此有琴命名为“月明沧海”(图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之物。明中期琴,落霞式,通长124.1cm, 琴为桐木斫成,琴底龙池上方刻行楷“月明沧海”琴名。池下方刻楷书: 七弦齐鸣月未残,潮音乍泛天风寒。 闻思大士自在观, 清净道场来珊珊。 乌皮欲横寻古欢, 颖师往矣谁复弹。 并“乐天”双龙纹小圆印。[9]上海博物馆也收藏一张“月明沧海”(图八)[10]琴,元代,列子式,通长118.5cm,琴背面龙池上方刻琴名:“月明沧海”,下有“纯阳子”印。腹内书“至正壬辰(1352)十月上旬”、“东海云林生监造”。“月明”和“沧海”颇有时空永恒无限之感,人置身于宇宙的时间和空间中,都是极为渺小的。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月明沧海”琴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上海博物馆藏“月明沧海”琴

其次古琴与月也有那么点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文人喜爱月下酌酒、吟诗作画也喜爱月下抚琴,如阮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静谧的夜晚,唯有琴音与天上的素月相伴,举杯可以邀明月,明月也可以静听琴音;此外古琴的徽也极为讲究,有的是玉做成,尤其是夜晚来临之际,在素月的照耀下,月光与玉石所散发出的微光交相辉映,颇有“共清辉”之意境。因此有古琴命名为“海月清辉”(图九),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琴年代为南宋,仲尼式,杉面杉琴,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与雁足间有琴名:“海月清辉”[11]。湖南省博物馆也藏有一张同名琴,仲尼式,龙池与雁足间刻有小篆琴名:“海月清辉”[12]。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海月清辉”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花草树木

松的气节,梅的傲霜,竹的典雅等都是文人入诗入画的常客。以松为例,“松树被认为具有超凡的生命力,在冬季,它们依然苍翠挺拔,多节的古松使人联想到矍铄的老人”[13],古琴的太古之音也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苍松如果得风雨之助,更显其风姿,正所谓“草木之无声,风扰之鸣”。古人说:“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方不虚生此耳”。古诗里也常有风中听松声的诗篇;“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枕石听松风”“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等,此外松下弹琴也是文人的喜爱。如《唐诗画谱》中的“松下古琴图”等。而以松命名的古琴也甚多,如万壑松、鹤舞松、碧涧松、松石间意等。

“松石间意”琴(图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北宋,仲尼式,通长122.5厘米,桐面梓底,长方形龙池凤沼,琴背龙池上方刻有琴名:“松石间意”,并排刻有“绍圣二年东坡居士”,此琴题款丰富,且多为历代大文人所题,如苏东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等。[14]曾有一张同名琴,琴名在龙池与凤沼之间,于2010年在北京公开拍卖,以1.4亿元成交,创造了世界古琴拍卖纪录。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图十 “松石间意”琴,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万壑松”琴(图1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仲尼式,通长128.6cm,桐面梓底,长方形龙池凤沼,琴背龙池上方刻楷体琴名:“万壑松”[15]。“万壑松”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溪泉浪潮

几千年前,孔子在沂河边望着滔滔而东的河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水的种种形态早已融入文人的血脉之中。它们动静皆相宜,无论是淙淙溪流、河流飞瀑还是溪泉浪潮,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风景。琴人将眼前之景直接变为琴名,如“一池波”[16](图12),査阜西先生旧藏,神龙式,通长124.2厘米,杉面,底材不详,圆形龙池,方形凤沼,龙池上方刻行书琴名:“一池波”,査阜西先生在琴背留有行书刻字解释琴名。另以“泉”为例,琴人在给琴命名的时候,根据它的种种情状为其命名,例如龙泉、流泉、鸣泉、涧泉、石泉、幽泉等都各具风姿魅力。静态状给人以幽静、澄澈之感,故命名为“幽泉”,其宁静澄明之态仿佛是琴人不滞于外物的心灵写照。如果静态的泉水开始奔走流动,其静谧澄澈感马上消失,你会感受到泉的活跃与生动,有的泉水从天飞洒而临,故命名曰飞泉琴。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图12 “一池波”琴,査阜西先生旧藏

“飞泉”琴(图1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晚唐,连珠式,通长121.7厘米,杉面杉底,长方形龙池凤沼,琴背龙池上方刻狂草琴名:“飞泉”及“贞观二年”双边篆文方印。龙池下方刻双边篆文“玉振”印及篆文“金言学士卢赞”长方印。[17]湖南博物馆也藏有一张同名同款琴[18]。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图13 “飞泉”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如果为其加入声音,就变成了“鸣泉”琴,不仅画面生动,而且融声入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绝美之姿。有的泉水在自然中还表现出一种禅意,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映照幽静的松林,清泉在岩石上淙淙地流动,仿佛使人置于画境之中,如此静谧的自然景观,正是一种禅意诗情的意境。故有的琴命名为“流泉”。“流泉”琴(图14)——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风势式,通长109cm。[19] 总之,泉水的不同形态也是琴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崇尚自然”的古琴命名方式

图14 “流泉”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古人膜拜自然、源于自然、取于自然、和于自然、融于自然,以此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古琴命名的重要思路来源。

[1] 郑珉中主编.故宫古琴图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8):126.

[2] 唐圭璋.全宋词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811.

[3]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中国古琴珍萃·增订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12.

[4]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中国古琴珍萃·增订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266.

[5] 郑珉中主编.故宫古琴图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8):88

[6] 均见郑珉中主编.故宫古琴图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8):128,160.

[7] 许健主编.中国古琴民间典藏【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10):40.

[8] 宋朱熹注王华宝整理。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72.

[9] 郑珉中主编.故宫古琴图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8):110.

[10]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中国古琴珍萃·增订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33.

[11] 郑珉中主编.故宫古琴图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8):82.

[12]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整理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4(6):70.

[13] 荷兰高罗佩.琴道【M】.北京:中西书局2013(9):142.

[14]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编.古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5.

[15] 郑珉中主编.故宫古琴图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8):48.

[16]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中国古琴珍萃·增订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28.

[17] 郑珉中主编.故宫古琴图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8):42.

[18]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整理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4(6):26.

[19] 郑珉中主编.故宫古琴图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