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起名

给饮品起名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64-凉茶)

发表于:2023-10-13 01:25:15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凉茶是一种传统技艺,流行于中国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是根据中医养生理论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的饮品,是粤港澳地区人民在长期预防疾病和保健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凉茶是一种无剂量限制和无需医生指导的饮料,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饮用。凉茶的产生与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有关,他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水土特征,以凉茶配方为载体,创造出了与凉茶配方作用相匹配的指导人们饮用凉茶的专业术语,奠定了凉茶的理论基础。王泽邦在清道光八年开设了第一家凉茶店,此后,王老吉上清饮健生堂、邓老白云山、黄振龙、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芦星群润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宝庆堂等16个凉茶品牌的54个配方及其所构成的凉茶文化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凉茶是中草药植物性饮料的通称,也是夏天常饮的一味饮料,得名于其功能。虽然叫凉茶,但实际上该饮料里面是没有茶叶成分的。凉茶以鸡骨草、夏枯草、金银花、罗汉果等为主要配方。凉茶的制作流程一般包括药材的切割研磨、称量浸泡入煲、加水熬制存贮共7个基本步骤。·1.切割研磨。药材的切割研磨主要是使原本较大的药材分成小块,令药材在熬制中增加与水的接触面,减少熬制所需的时间;其次通过切割研磨的药材体积较小,也方便准确称取。·2.称量。为保证药材的用量达到其配方的要求,一般在药材浸泡前均需要经过严格的称取。过量的药材会使凉茶药效过强,容易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而过,少则会降低功效,不能达到正常的保健作用。·3.浸泡。经过浸泡后的药材水分渗人,溶解药材的有效成分,一般花叶草类为主的凉茶宜浸泡20分钟左右。根茎种子果实为主的凉茶则应浸泡1小时,夏天温度较高可缩短其浸泡时间;冬天时药物干硬浸泡时间可稍长。·4.入煲:由于药材在熬制中会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所以煲凉茶以陶瓷器为最佳选择。如选用金属器皿则在熬制过程中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材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凉茶药效。另外陶瓷的传热性能缓和,受热均匀有利于凉茶熬制。·5.加水:古代对熬制用水较为讲究。根据《本草纲目》,水可以分为天水和地水两种,共计43种。对于现代人来说,只要是无杂质的纯净水,都可以用来熬制凉茶。通常将药物平摊在煲内,然后加水浸泡超过药材2~3厘米(约1指节)。

·6.熬制:凉茶熬制时应先用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煎糊。特别注意的是,凉茶熬制时不宜频繁“揭盖”搅拌,因为凉茶药性多芬芳辛散。如果反复“揭盖”,会导致药物中的挥发成分升散,降低凉茶的功效。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64-凉茶

·7.存贮:单店多采用保温瓶存贮凉茶,以确保味道不会散失,短期内质量不会变坏;连锁店或加盟店则采用固定的塑料容器从生产场地运送至门店,然后放进冰箱冰藏保管,售卖时再根据客人的需求冷饮或加热饮用。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64-凉茶

凉茶文化源远流长,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严格的传承性和后发效应,已成为世界饮料的一匹“黑马”。凉茶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含港澳地区),销售范围覆盖全国及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二十个国家。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弘扬凉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64-凉茶

2006年,凉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凉茶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64-凉茶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64-凉茶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64-凉茶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64-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