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舍起名(人物丨谢导秀:德艺双馨 琴心懿行)
已是初春时节,阳台上一株报春梅还有好些红色花朵尚未凋零。睹物思人。“这盆从家乡梅州移栽过来的报春梅,是他最喜爱的。不知为什么,去年冬天它开得特别旺。” 2月20日晚,岭南古琴艺术家、岭南派第八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谢导秀逝世,享年79岁。日前,谢夫人对谢导秀的爱徒黄日东说起这话时,又禁不住地落泪……
谢导秀是岭南琴派继一代宗师杨新伦之后最重要的传承人。经过他数十年努力,岭南琴派不断开枝散叶,如今弟子与再传弟子一二千人,遍布世界各地。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谢导秀的弟子,追忆谢老终其一生守望古琴的故事,以及他对家乡梅州的浓浓情怀。
“里程碑式的人物”
1940年2月,谢导秀出生于梅江区金山街道周溪村宝树堂,13岁随家人移居广州。直至2011年9月收了个梅州弟子黄日东后,他与家乡的走动又开始密切起来,但对家乡的感情,他未曾淡过。
谢导秀生前常住广州。这株报春梅是谢导秀2012年回乡之后带出广州去的。谢导秀酷爱梅花。每年回乡,他总看准梅县区城东镇潮塘古梅的开花时节回。古梅树下,弹一曲《碧涧流泉》,清越的琴声伴着阵阵梅香,那该是一种多美的享受。谢老还将他和黄日东、谢作两位爱徒在梅树下古琴旁的合影放大,挂在家中厅里。
在家乡度过的童年,对他的人生有着重要影响。客家地区过节喜欢敲锣打鼓助兴,这成了谢导秀的音乐启蒙。他曾在《自述传略》一文中回忆,“客家人过节,总是敲打锣鼓以示喜庆……其中打鼓板的如同乐队指挥,快慢强弱由他指挥,我就往往担任这个角色。5岁的我个子不够高,只好骑在鼓上敲打,大人见了称赞不已。每逢喜庆日,总爱请八音班来‘闹八音’……听了心里乐滋滋的。”在客家音乐文化的熏陶下,学习民族乐器的心愿就此萌生。习古琴后,他还将儿时常接触的民间音调入琴,遂形成个人独特风格。
1960年,20岁的谢导秀考上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被分配到古琴专业,师从岭南琴派一代宗师杨新伦。当时,古琴因其音量小、音色低沉,不适合表演而成为冷门专业,不及二胡和其他乐器受欢迎。在学校宿舍里,谢导秀是唯一一位演奏古琴者。凭二胡特长考上音专的他,起初对古琴的乐声也不大习惯,但听久了,也就慢慢沉浸其中,对古琴的韵味逐渐入迷。他跟着老师,一学期只打磨两首曲子,慢慢地成为对杨新伦古琴技艺继承最为全面的弟子。
1963年,他毕业后成了广州的一名中学音乐老师。“文革”结束后,他跟着老师杨新伦重振广东古琴艺术,并为之呕心沥血,结下一辈子不解之缘。古琴已然是谢导秀的“第二生命”。他晚年曾患中风,行动不太灵便,精力也渐渐不济,但坐到古琴前就仿佛变了个人,手下如行云流水,清音不绝。
谢导秀勤勉刻苦,一生留下《乌夜啼》《渔樵问答》《碧涧流泉》等不少代表作。他在演奏上继承岭南琴派曲风,静美淡雅之外更显古朴刚健、爽朗明快。据悉,他在“琴箫合奏”方面努力探索,与洞箫演奏家戴树红合奏的《碧涧流泉》曾在全国政协礼堂演出,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录音在全球播出。
鉴于谢导秀一生为古琴所作的杰出贡献,他被誉为“岭南古琴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
扶掖后学 壮大岭南琴派
谢导秀所传承的岭南琴学源于南宋,兴于明代,定于清朝道光年间,盛于晚清,是中华琴学的重要一脉。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岭南琴曲与广东的语言和音乐相融合,形成刚健、爽朗、明快之风。
《古冈遗谱》是岭南琴派的一本代表琴谱,相传是宋代遗留在广东新会的古琴曲谱。1976年起,杨新伦与谢导秀花费四年,对这本琴谱进行重新整理、记录,并打印成册,这本琴谱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成为岭南派古琴的教材。
在整理岭南琴派文献的同时,谢导秀用心培养学生。特别是1990年,杨新伦谢世,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的重责大任自此落在谢导秀肩上。其自家所设琴坛的门生中,年纪最大的八十多岁,最小的三四岁。在其悉心教导下,古琴学生高欲生、伍翠群、谢东笑、李洁婷、林敏君等均在全国古琴比赛中获奖。
谢导秀培养学生有其独特的方式。据谢导秀的弟子,广东古琴研究会常务理事、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笔华回忆,谢导秀传授徒弟琴艺时往往依靠演示,不作过多的讲解,重在点拨;要求严格,教授《古冈遗谱》的曲子时非常谨慎,精益求精。
“每次老师传授琴艺,我们师徒二人每人一琴,面对面对弹,他弹一句,我跟着弹一句,这是最传统的教学方式。”黄日东告诉记者,古琴教学往往是禅师式的“顿悟”教学,恩师为人少言寡语,没有太多分析讲解,有时一个眼神间的默契就足够。而在许多古琴大师看来,这种传承方式的延续对古琴教学非常关键。
2003年起,谢导秀在广州大佛寺开设公益古琴班,每周授课一次,风雨无阻,长达十多年。新一代岭南琴派名家、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东笑,当初就是在大佛寺古琴班听课后,拜入谢导秀门下的。谢东笑回忆,那时老师住在步梯房8楼,每次上小课,他都是第一个到。在楼下按了门铃,老师开了门,就在楼上吹着箫等他上楼去。 “每次开音乐会,老师都会让学生一起参与、一起分享,从未开过自己的独奏会”。谢东笑言语之间,对恩师扶掖后学的“舐犊”之情充满感激。
不久,谢导秀在中山大学哲学系开设古琴班,让古琴课程首次走进高校。谢导秀注重交流与传播,多次带领弟子前往北京、香港等地演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寄语弟子 传承岭南琴风
全国各地古琴逐渐蓬勃发展起来,而家乡梅州却几乎无人问津,这成了谢导秀的一块心病。直到2011年9月,谢导秀收下黄日东这个生活、工作在梅州的入室弟子,他才欣慰地笑了。他曾表示:“中国古琴艺术是中国音乐的代表,是世界非遗代表作。梅州是文化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在古琴艺术传承方面,有许多独特优势,因此也不能落后。”
谢导秀深深眷恋家乡。了解谢导秀的人都知道他平日寡言少语,甚至流传过这么一则趣闻轶事。有一次同学杨始德登门作客,全程杨始德只听到谢导秀开口说了三句话:见面说“你好”,进门后招呼“请坐”,临别道“再见”,别无他话。但遇到家乡梅州来的人,他的话明显稍多一些。“乡音无改”的谢老,遇到家乡人,便操着一口流利的客家话与之交谈。“每次我出广州登门学艺,闲暇之余,老师拉二胡,我吹箫,两人合奏客家山歌。老师唱客家山歌唱得可溜了!”黄日东回忆。
2011年收下黄日东这个徒弟后,谢导秀回乡逐渐频繁起来。家乡的人与事都牵动着他的心,2013、2014年连续两年,驱车500多公里专程回来参加文化艺术节,登台演奏古琴,让家乡人民也一睹谢老的琴艺风采。
谢导秀对黄日东这个桑梓弟子寄予厚望。每每回乡,总是让他作陪,无论是回乡祭祖、探亲访友,还是古琴雅集、乡间采风。2018年9月,文化部非遗抢救性拍摄小组为谢导秀拍摄专题,前来梅州取景取材,谢导秀委托黄日东全程负责,并接受采访。
老师对弟子的期望及其夙愿,黄日东心中十分明了。著名画家、中山大学教授陈正清画了一幅兰竹图,并题上“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赠与谢导秀,这两诗句是对谢老守望古琴一生的最好写照。而谢导秀却将其转送给黄日东,其用意不言而喻。他还为黄日东的琴舍取名为“承南琴舍”,他意味深长地说:传播就是对古琴最好的传承。他希望,黄日东能很好地传承岭南琴风,希望在梅州能广泛听到琴声,岭南琴脉能在家乡梅州生根开花结果。
“斯人已逝,化蝶成仙。宝树承南,流水情深。弦歌不辍,绍续斯文。唯刚唯健,以慰师恩。”为悼念恩师,继承其遗志,黄日东写下这首诗,并暗下决心:当不忘“承南”之志。
谢导秀逝世的消息一出,各媒体纷纷发文悼念。谢导秀毕其一生为岭南古琴奔走,他德艺双馨,琴心懿行,备受众人敬重,正如一名跟帖留言的网友“主江”所言:“谢老师尊师重道,不遗余力薪传后学,将命悬一线的岭南古琴(琴学、琴艺)传承发扬,至今弟子、再传弟子逾千,其功甚伟,值得后人永远怀念!”肺腑之言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