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姓田起名四个字(散装的田寺——乡村打卡第一百八十七站,南庄镇田寺村)

发表于:2023-08-26 20:22:45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去了几次田寺,可是每当下笔时却不知道写些什么。听名字好像以前有个寺庙,因为这个寺庙是田家的寺庙,所以就叫田家的寺庙。也或许先有寺庙,后来姓田的居住在寺庙附近,随着世代延续,人口越来越多就形成了村庄,于是人们就把这个村庄叫做田寺村,寺庙叫做田寺庙。村里有人这样给我说:东周时期,田文公仔距今城约5公里处修一寺院,取名田家寺院。日后成村,故名田寺。其实在东周时期孟县城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况且真正有寺院也是从汉朝以后才有。而田寺最早出现于元朝,而且是西田寺,可见不但有西田寺那一定存在东田寺了。也就是说田寺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


散装的田寺——乡村打卡第一百八十七站,南庄镇田寺村


一、田寺的散


都说十八化工、九田寺、八太子、七桑楼、中间加个小堰堤。不清楚九田寺都是哪九个,但九又代表多的意思,或许就是说的田寺有好多块组成。西南块的西田寺,靠近东南的东田寺,还有靠北的中田寺。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这几大块,还有几小块,譬如位于国道207线东靠近桑坡的那一块,又譬如位于老新孟路北的地方等等,而且每一块联系的都不是那么紧密,给人的感觉这不是一个村庄,好似是几个村庄组成的村。可是它偏偏就是一个村庄,不似红星村,它是由几个村庄组成的,而且联系较为紧密的,看起来就像一个村庄。也不像八太子或者七桑楼,以及十八化工,他们都是分别由不同村庄组成的,他们分别有自己的名字。而田寺就是一个散装的村庄,虽有九个,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田寺。

在我的印象中似乎田寺是我见过的所谓的村庄中建筑面积跨度较大的村庄,虽然也有比它大的,但似乎又都分成了两个村或更多的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西从胡庄到桑坡近三四里地,南北从新新孟路到老蟒河边的两三里地的范围均有建筑分布。

散装的田寺——乡村打卡第一百八十七站,南庄镇田寺村

为了寻找村委会,我从西南到东南一直寻到国道207都没有找到。最后在老新孟路上才寻到,虽然多次路过村委会门口,但是由于不太显眼也从来没有注意到,总感觉田寺的村委会有点寒酸,与这样一个大村有点不配套,而且院子也不大,招牌也不醒目,与其它大村比起来有点小气。

散装的田寺——乡村打卡第一百八十七站,南庄镇田寺村



二、田寺的人


最早知道田寺因为有个同事是田寺的,而且也姓田。后来他开了一家公司,风风火火的干了好些年,后来或许是没有了平台,或许是其他原因,公司逐渐不行直至最后的破产倒闭。看到田寺我脑海中又涌现出一位田君,一起共事好多年,后来做过几个公司的总经理,但是貌似不是田寺的田,好像是赵和乡下坡的田的。

在田寺,曾经出现过一位让村民引以为自豪的共和国将军,他官位做到空军原政委,中央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而且被授予上将。他也曾是孟州人的骄傲,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时势变迁,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如果你有活干又苦于找不到人,那么你来田寺路口就可以找到人了。在田寺村口自发地形成了一个人力资源市场,每天清晨附近的村民就会自发地来到这里找活干。由于这里附近就是桑坡皮毛城,有几十家工厂,每天都需要很多工人,但是村民们又不能整天的待在工厂里,为了既顾家又不影响挣钱,于是他们宁愿干日工、小时工。还有部分就是家庭农场或者地多的,需要招人临时干活也都是来这里招人,这些人都是当天干活,当天结算工资。这或许是孟州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人力资源市场吧。


三、田寺的姓


由于田寺是由九个田寺组成,因此其姓氏也是有很多个姓组成。当然这里最有名的是田姓,很有意思的是,几乎转变了田寺村的大街小巷,可是最后仍然没有找到田氏祠堂,或许是还有地方没有转到,在孟州每个姓氏只要不是人口太少一般的都会建立自己的祠堂的,可能不是没有而是我没有找到。试想这么一个大姓怎么会没有祠堂呢?而且田姓也是孟州不多的本地姓氏之一,因为田寺村已经存在有一千多年了。田寺的田姓属于河南郡,北宋时右谏大夫田俞定居于洛阳,其中一只在金朝时期移居于孟州今田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令人寻味的是田寺的得姓始祖陈完又称田完和田寺西的胡庄胡姓始祖均来自于陈国,而今又是邻村。是巧合还是上天安排?孟州其实有两大田姓,一个是田寺田,一个是赵和下坡田,而且两田不是一支,下坡田与新安田同属于山西阳城迁移过来的。

散装的田寺——乡村打卡第一百八十七站,南庄镇田寺村

进入田寺村看到的第一个祠堂要说是苗氏祠堂,记得第一次看到的以为是田氏祠堂,直到第二次仔细看时,才明白原先以为的是错的,其实是苗而非田。不清楚此苗与莫沟苗是不是同一支。看到苗字脑海中就浮现出同学苗君,不知是不是都是从山西移民过来的呢?

而王氏祠堂是最开放的,它位于村落正中央,没有院墙,这正是它与别的祠堂不同之处。在祠堂的左右两侧是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田英彦所书写的“厚德载物”四个大字,其字苍劲有力,给人以气拔山河兮傲群雄,龙飞凤舞兮映子孙。这或许就是王氏应有的气概吧!

当然田寺的姓还有很多,譬如刘、张等姓。

散装的田寺——乡村打卡第一百八十七站,南庄镇田寺村


四、田寺的房


田寺的房屋与其他孟州农村一样,既有五六十年代土坯房,也有七八十年代的砖瓦房,既有九十两千年代的二三层小楼房,也有现代的高楼小院和小别墅。

土坯房大部分被贴上了“危房请勿靠近”的提示牌,已经很少有人居住了,这些院子大部分都是在城里或外地工作不打算回来的老房屋,由于长年没人居住,任凭风吹雨淋,都变得岌岌可危,但是门头的装饰是这些房屋中最值得收藏和最有价值的,现在很多复古和仿古的似乎都失去了原来的韵味了。

砖瓦房还有很多家庭在居住,红砖红瓦,或者蓝砖烂瓦,那是刚富起来的村民在那个时代的最爱和流行,告别了土墙茅草或蓝瓦的村民,房屋里也铺上了红砖,告别了泥土地。院子里各个房屋之间也都用砖铺起了人行通道,不再一下雨就满脚是泥的尴尬。

村里居住最多的还是二层的小楼房,大部分楼房都是二层半,其实说是上面半层并没有半层高,一般只是有一米多高,只是为了起脊方便。此时的房屋地面都是水泥地面、或者水磨石、有的铺上了地板砖。院子里也砸了水泥,进得院来,有的只是留下来一小块地方用作栽花或种菜,大部分都是难得见泥土的。

村里也有相当的户家住上了小别墅,远远望去相当的气魄,更有甚者有的一起就是六间三层,简直就是一座豪华的宫殿,不知道这样的家庭该是怎样的一大家子啊,至少说明这是一家和睦相处的好典范吧,毕竟现在祖孙几代能够住在一起生活的已经不多了。也或许只是为了盖房而盖房,有时房屋代表着一个人的能力和财富,房屋的好坏不但愉悦自己,也是博取别人羡慕眼光的一种方式。

散装的田寺——乡村打卡第一百八十七站,南庄镇田寺村

太阳的余光几乎平行于地平线照在寂静的村庄上,此时已近黄昏,秋分已过,没有了阳光的温热,在凉风习习的傍晚,似乎有点微凉。借着太阳的余晖,踏上了回家的路。

——end——


散装的田寺——乡村打卡第一百八十七站,南庄镇田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