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卢氏起名大全(乡情散文:故乡热土陶城铺)

发表于:2023-08-25 02:19:11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乡情散文:故乡热土陶城铺

乡土散文:故乡热土陶城舖

文:魏翊恩

亲爱的朋友,您知道陶城舖吗?您到过陶城舖吗?那里可是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如果您不是很挑剔的话,可否让我给您当一次导游,带您到陶城舖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游览一次?让您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一下陶城舖风景的优美,乡风的淳朴,历史的厚重。和您一起看河眺山,欣赏美景,修身养性,享受快乐吧。

傍水临山一蜃市

陶城舖在阳谷版图的正东方向,阿城镇境内,是阳谷县唯一临黄河的村庄。金堤像条巨龙,在村庄南面和东面蜿蜒而过。您站在金堤上,向南可一睹河南省台前县的风光,东隔黄河与东平县相望,向北则与东阿县接壤,这是个两省四县交界的地方。黄河从东南呼啸而来,在金堤下打了个滚,折身向东北缓缓而去。黄河由游荡型,在这里变成了弯曲稳定型河道,是黄河由西向东行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您细看,黄河与金堤在此形成了一个大大的K字,金堤下那郁郁葱葱的树林和茂盛的庄稼,怎么看都象个O字。黄河、金堤是天和人的产物,“天人合一”,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隔河您看到的泰山余脉,层层叠叠,连绵不断,著名旅游风景区腊山就在东南不足十公里的群山环饱之中。远处青山,近处黄河,山水相连,水天一色,您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一幅山水画。我们可是太熟悉了,陶城舖人够奢侈的吧,家家都有一幅这样的画,长年累月地挂在庭院的东方,看不够,赏不完。每天都是新的,永不褪色。

黄河是地上河,河床都比堤内的屋顶高,金堤顶要高出地面二十几米,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瞭望台。金堤上八面来凤,绿树成荫,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三五成群,来这里休闲娱乐。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不少城里人,邀上好友,或举家而来,眺群山,听涛声,远离城市的喧嚣,到这里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一下陶渊明种豆南山一样的欢乐,烦恼、浮躁都会在这里随河水流去,留下的只是快乐和欢笑。

陶城舖这段金堤是段险工,一字排开有十个拦河大坝,您站在这里,试想一下,那滔滔的巨浪一次又一次地对它发动攻击,它却毫不惧怕,巍然不动,佑护万千民众的安危。这何尝不是人生的写照呢,生活中遇到点困难和挫折,又算的了什么?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就会像那来势汹汹的黄河水,向坚强的人低头,乖乖退去。在这段金堤上,一字排开修了两座引黄闸,逢旱季节,就会开闸放水,那黄河水撒着欢的奔向远方。金堤的美,很简单,一朵蒲公英的小花开得也是那么灿烂;一根柳树的枝条摇摆得也是那么悠然。金堤有春的灿烂,有夏的热烈,有秋的端庄,有冬的朴素。一年四季,您到这里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发现陶城舖的美,古人更有独到的眼光,他们留下了歌颂陶城舖的美文诗篇。《东阿县志》旧志卷十五记载明朝著名作家谢肇制写有一首诗:《桃丘》

桃丘一抔土,高与培塿齐。

古道无人烟,芳草和萋萋。

会盟有遗垒,介驷有疑嘶。

风雨梅林薄,悠忽幻虹霓。

精灵不可测,市语非无稽。

不见海上山,空中闻天鸡。

《张秋志》卷一载,张秋八景《桃城蜃市》条下:“桃城舖旁一丘,高可数仞,即鲁桓公期卫候处。每逢雨后隐隐有市井车马之形焉。”陶城舖古时傍大清河(古济河,今黄河)水汽浩淼,所以才有此美景。《东阿县志》旧志十五载,左辉《张秋八咏》其二写的是“蜃市”

雉堞参差树影齐,洪荒锁钥一丸泥。

丽谯鼓涩寒云外,蜃市阴连返照西。

双郭中分横铁板,长桓北斩走金堤。

江南亦有多情客,胜迹荒凉信马蹄。

据康熙《张秋志》卷一“方舆志.形胜”载:旧时镇有八景,曰戊己雄峙,漕湟要津,桃城蜃市,龙潭镜波,石桥控海,丽谯拱岱,阿井灵胶,月岩泉寺。《张秋八景》系时任兖州府张秋捕河通判的张六吉所作。其中一景为《桃城蜃市》:

高丘景物晓烟屯,望里光浮幻影频。一自当年通玉帛(鲁卫会盟处),无端今日尚蹄轮。

即看天外城郭近,始信云中鸡犬真。漫道蜃楼生海上,不因蓬岛也相亲。

沧海桑田越千年

陶城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清晨,有一个鹤发童颜的耄耋老人,挑着货担赶路,经过一片桃树林,桃花盛开,奇香扑鼻。忽然大雾来临,天降玉带,游荡左右。一座繁华的城市,亭台楼阁,车水马龙,时隐时现,亦真亦幻。往日熟悉的小路不见了,哪来的城郭啊?莫非来到了仙境?老人正在诧异,忽然大雾散去,又见了桃花林间的小路。老人觉得这是块风水宝地。便径直返回,举家迁此,繁衍生息,人烟甚旺。不管这传说的可靠性如何,可陶城舖确有悠久的历史。《左传》记载:“鲁桓公十年秋,公会于桃丘。弗遇”。《聊城历史大事记》记载:公元前703年(鲁桓公十年)郑,齐,卫等国伐鲁,鲁桓公会侯于桃丘。(桃丘,卫地,东阿县东南有桃城,今阳谷县陶城舖。)《山东省地方志》也解:“桃丘就是现在的陶城铺舖”。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800年前陶城舖就有了。汉刘邦封刘襄为桃安侯,桃安侯建城,易名桃城。《阳谷县地名志》记载: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凿运河新道,此地处于运河黄河的交汇处,商贾云集,物阜民丰,亦称商埠。桃城埠之名由此始。此村曾有陶姓居住,后桃字讹音为陶,称陶城舖。陶城舖在清朝时隶属兖州,新中国成立前属东阿县,新中国成立后归寿张县,寿张县1964年撤销后划归阳谷县。

陶城舖是一个自然村,分东舖、中舖、西舖、后舖四个行政村。现有人口3200多人,在外工作的有近千人。有魏、卢、徐、孙、张、周、史、刘、李、杨、庞、赵等十几个姓氏。魏姓迁居陶城铺舖的过程是,据清康熙二十三年含经.展奇二祖重创修的《魏氏家谱》序言里记载:始祖从道在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与兄弟从礼、从义由山西洪洞逢诏迁山东青州益都县,明洪武25年又奉诏西迁东阿县新桥镇(今东阿县鱼山乡旧城村),在此地兄弟三人分居。从道祖迁魏家村,生钦祖一人,钦祖生表、莹.、玉三人。居里墓次都在魏家村。四世诏祖迁居陶城舖。据1962年编修的《魏氏家谱》载,从礼祖(葬在旧城)后裔迁北京店等地,从义祖迁河南濮阳司马集。三支合谱,统称旧城派。现在陶城舖居住的魏氏已传至21世,2000多人。

据公元1994年由卢甲良等修编的《卢氏家谱》记载:卢姓氏由始祖清,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从山西洪洞逢诏迁至山东省东阿西南五十里阿邑小屯(后改为卢家屯)。12世祖于清康熙26年(公元1687年)迁至陶城舖。

徐姓迁居陶城舖的经历是,据公元2009年21世徐文堂编修的《徐氏家谱》记载:徐姓于洪武年间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由四世祖徐铎迁至江西及山东省东平县等地。后迁至河南省台前县徐古堆。15世祖徐展长迁至陶城舖。

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孙继功编修的《孙氏家谱》记载: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举人孙万领率族人18口,由山西省洪洞县青龙山万家镇,一路东征,一部分迁至今东阿县郎营,一部分又北上迁至北京。后来居住郎营的部分孙氏后裔迁至陶城舖。

不同姓氏的先祖们,先后来到陶城舖,在这里劳作谋生,生活繁衍。不管姓什么,来到陶城舖,就是一家人。他们包容共存,互帮互助,共担风雨,分享快乐,含辛茹苦,艰苦奋斗,一起开垦了这片热土,一起创造了陶城舖辉煌的历史。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