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男孩起名

马姓男孩起名猴年(谈廷会:一把藤条编织出黄土地里的梦想)

发表于:2024-04-20 22:17:49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黄土地甘肃庆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地之一。许多人文先祖和历史名人曾惠顾过此地。早在20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在此生活的踪迹,有文物见证能追溯至9000年远古炎帝时期。中医鼻祖岐伯诞生于此,周先祖在此播下农耕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之一。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亿万人民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繁衍生息,是什么支撑着这么多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历尽艰难仍不断持续发展?笔者带着诸多疑惑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组织的有县文旅局、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参加的联合考察采访活动,在当地土桥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走进了大山深处西掌村一户马姓人家。

谈廷会:一把藤条编织出黄土地里的梦想


笔者要采访的就是这位马姓人的妻子谈廷会,今年52岁,1968年农历申猴年出生,与丈夫马海青是同一个村子里长大的。

笔者一行人坐车来到村庄院门外,该村民队长刘宝和谈廷会及家人、邻居早早在门口等候。这是一处典型的北方黄土窑洞式庄园。坐落在三面环山,中间有一片阶梯状的台地的地方。今年北方雨水丰盈,草木茂盛,庄稼地玉米长势特别旺盛,一派秋天丰收的景象。

进入院内,这是一处坐东向西,有五只窑洞崖面的罗圈庄,大门两旁盖有北方特有的砖木安架房、厦房等相互自然地衔结在一起的农家小院。靠院墙一侧是主人种植和盆栽的各种花卉,争奇斗艳,竞相开放。靠近中窑洞的门口前,摆放着各种藤条、檩条和编织的各种农具、器具及用具。整个院落收拾的极为干净。看得出主人是一位勤劳、善良、干练、洁净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谈廷会:一把藤条编织出黄土地里的梦想


一行人在主人谈廷会的引导下,首先参观了她编织的各种农用器具、用具、生活用品等。大型的农具有毛驴驮粪用的驮笼、牛或驴戴的笼咀,担粪用的筐;贮存粮食用的蓧囤、背篓、簸箕等,盛装梨枣瓜果的果筐、果篮、花篮等几十种器具用物,分门别类,花样繁多,多不胜说。主人说想要什么用具器物可以随心所欲编织,根据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和花样,如正、长方形的、椭圆形的等。主人展示了用藤条编织的鞋,一只盛满圣女果的小篮子,柳条编织的洁白的小筐引发了笔者突发奇想,庆城县是西北黄土高原甘肃省旅游大县,地域广阔,物产丰富,赤城的苹果、黄花菜等土特产扬名天下,用它盛装各种土特产水果,小巧玲珑,美观环保,开发旅游产品给鲜花店、礼品店、养殖场编织配套花篮等前景看好,为何无人而为?

谈廷会:一把藤条编织出黄土地里的梦想


随后主人谈廷会给我们演示了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器具的编织技巧和技艺。俗话说:“编筐不难,走栅拧檐难!”编织的任何器物用具,关键在踏底时底子所用檩条和藤条来决定的,大小在走栅和拧檐上里。器物的底子起步用檩条排放成“米”子型或“十”子型。“十”子型用4条、8条插檩往出编时,成倍递增成16个、32个檩条等;“米”子型6条、12条插檩往出编时,成倍递增成18个、24个、48个檩条等。依次插檩条,编藤条,根据用途和大小而定,用藤条在檩条上隔空沿边插编,在插檩编藤条运作到走栅时向外栝,收檩到拧檐时向内收编。打的筐根据用途大小需要煀筐柈。根据所需筐的大小,找来砍伐的新鲜树枝裁成需制作筐的大小,来决定筐柈粗细长短。一般选择柔性好的树木枝条,如榆树、柳树等枝条。然后用柴草叶子点火煀筐柈。煀成的筐柈两头用绳子或铁丝一连就成。藤条一般都是当年生长的榆树条、柳树条、桃条、沙柳条、芦根等。编耱用的是酸枣枝。

谈廷会:一把藤条编织出黄土地里的梦想


北方黄土高原,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男耕女织,几千年的农业生产生活维持至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退耕还林,一些山区内的峁梁、沟渠、崖畔、河畔地逐渐荒芜了。男的都很少见有编织农具、器具的,谈廷会一名家庭妇女怎么会编织这些农用器具?村民队长刘宝介绍说,那都是生活所迫。由于她们一大家子人,要吃要喝,单靠农业生产和农牧业,已维持不了一大家人的生活开销。丈夫马海青外出务工、开出租车、跟油田工队打工,家里缺少农具,妻子跟亲戚、邻居经常借筐使用,时间久了,难免受人家气,街里坊间有人拨弄口舌说是非。性格要强的谈廷会就自己着手一次性编织了大小各样式的农具筐9只,缓解了家庭的劳动使用。

谈廷会:一把藤条编织出黄土地里的梦想


随着时间慢慢地推移,倔强的谈廷会在农瑕时间就开始着么着编织各种农具和用具,不仅自己够用,也给村里其他人编织农具和器具。她编织的器具作品大多数选用本地的一种优质山榆条,个矮,特柔,越陈,越红,越亮,做出的成品美观大方,经久耐用,使用的人多了,渐渐地名气就大了起来。其编织的农用器具筐、篮等编织品被村委会和土桥乡政府推荐到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展销会上展出,连续三届得到组委会和嘉宾、游客的好评。笔者把他的作品各式各样的筐、花篮、背篓等发到朋友圈,被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张晋荣会长转载了一下,他说许多同事和专家教授们看到后一致叫好,要求购买,看来市场前景广阔。张会长建议能够大量栽植当地柳树、毛柳、簸箕柳,找来更多巧手编织工匠,用脱皮的本地各种柳树枝条编织果篮、花篮等作旅游产品开发,环保卫生一定会收获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谈廷会:一把藤条编织出黄土地里的梦想


笔者在采访时问谈廷会,你编筐技术是从那里学的,咋能会来?她说她读书只念了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囬家放羊。自幼比较聪惠调皮,跟着家里大人干农活,见啥样学啥样,一学就会。乡里过物资交流会唱大戏,她就私下学唱秦腔; 10多岁看见奶奶做鞋帮捺鞋底,就学着给猫做鞋套;她娘家爷爷谈学王编筐,她就用小藤条编笼笼。后来结婚成家后,她跟婆家爷爷马明学和丈夫马海青也学的编过筐。

刘宝队长对笔者说,人类在黄土地上生存多少年了,从古至今许多农具、器具都是几千年传下来的,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深深的植根于华夏民族的血脉中,世代相传。只要是农家出身的,随便从小到大都能见到农用器具的编织加工,稍加重视就能学会。因为他是我们华夏民族赖以生存在黄土地上劳作的基本用具,平日里常用的东西。谈廷会聪惠心细,做工用心,做出来的筐等家用农具漂亮好看也耐用,花篮、笼笼等奇巧玲珑,惹人喜爱,所以就被推广传播开来了。

谈廷会:一把藤条编织出黄土地里的梦想


笔者与谈廷会丈夫马海青在视频上采访时他讲:谈廷会做鞋功夫不错,他穿她做的鞋穿了30多年了,有时鞋破的帮底分家,他也舍不得丢掉。

马海青说:妻子谈廷会还善长绣花,做鞋垫等。就是没有念下书,缺少文化,其它农活一看就会,样样在行。勤奋、勤劳是她的特长,善良贤惠是她的美德。她把我们自家三个孩子养大供给的把书念成工作了,我弟弟和我三个妹妹四家的4个孩子也在我们家生活长大。我弟弟和我大妹妹的孩子都是刚出生就把他们放在我们家,两家的两个孩子被我们抓养到五岁多,才领回上学去了。我二妹妹和三妹妹他们两家的两个孩子在断奶后就放在我们家养了五年多,引回上学去了。累计光为我们姊妹抓养孩子超过十年,使他们能够在外边安心地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

谈廷会:一把藤条编织出黄土地里的梦想


马海青接着说,当年他自已三个孩子上学后花销大,他在外打工十多年,妻子谈廷会里外一肩挑,其担当没比别人差多少。他家老爷爷马明学,活了九十岁,刚抬埋了一年多他母亲有病了,一病就是九年,后三年卧床不起,谈廷会喂饭喂药,擦便洗衣贤惠孝顺至极,今年前季母亲去世,才抬埋了。现在可以松口气了,加上她有病,她又被你们挖掘出来做编织,他觉得辛苦劳累了一辈子了,她应该好好休息一下,放松放松自己,再不能胡折腾,胡疯了。

如果编织行业能做成产业转化成经营,带动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其中,取得成效和经济效益,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他也支持她做个“产业结构带头人”,让她去实现多少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走出产业结构转变成经济效益,实现黄土地里多少人未曾实现的梦想!

(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庆阳文史地理组 张永正 何得鉎/文 周著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