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姓德字辈起名(李冠云:孔氏嫡传系列第三十三代:孔德伦)
孔德伦,字大经,孔子第三十三代嫡孙。《阙里文献考·世系》:“三十三代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诏曰:‘宣尼以大圣之德,天纵多能,王道藉以裁成,人伦资其教义,故孟轲称生民以来一人而已。自汉氏驭历,魏室分区,爰及晋朝,暨于隋代,咸相崇尚,用存享祀。朕钦若前王,宪章故实,亲师宗圣,是所庶几,存亡继绝,抑惟通典,可立孔子后为褒圣侯,以隋故绍圣侯孔嗣悊嫡子德伦为嗣。’太宗贞观十一年,诏褒圣侯朝会位同三品,食邑百户。中宗嗣圣七年,赐敕书及时服。年七十一卒。子二,崇基、子叹。”清人庞钟璐的《文庙祀典考》也引《新唐书·礼乐志》“(武德)九年封孔子之后为褒圣侯”之文,同时并注曰:“三十三代孙德伦也。”(《文庙祀典考·卷二》“祀典溯源一”)
孔德伦于唐高祖武德九年被封为褒圣侯,奉祀孔子林庙。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又诏令褒圣侯朝会,位同三品,食邑百户。高宗李治于麟德二年(665)十月发东都,继而泰山封禅,李治在事毕返京途中幸阙里,见“燕寝荒芜”,仅“余基尚在”,遂引其“抚事兴怀”,故于乾封元年(666)春正月辛卯即下诏追赠孔子为太师:“朕闻德契机神,盛烈光于后代;化成天地,元功被于庶物。鲁大司寇宣尼父孔某,资大圣之材,属衰周之末。……可追赠太师,庶年代虽远,式范令图,景业维新,仪刑茂实,其庙宇制度卑陋,宜更加修造。仍令三品一人以少牢致祭。褒圣侯德伦,既承允绪,有异常流,其子孙并宜免赋役。主者施行。”(《全唐文·卷十二》)中宗嗣圣七年(即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又再赐孔德伦敕书及时服。
在经历了两百余年的战乱之后,李唐一朝对儒学的推崇和圣裔的优礼可谓是空前隆厚。根据《旧唐书·儒林列传》的记载,唐高祖李渊“颇好儒臣”,李唐开国之初,唐高祖于武德元年(618)践极之初即首先恢复学校,“置国子、太学、四门生合三百余员。郡县学亦各置生员。”二年(619)六月,李渊又下诏立周公、孔子庙于国子监,令四时致祭。其诏文曰:“惟兹二圣,道著群生,守祀不修,明褒尚阙。朕君临区宇,兴化崇儒,永言先达,情深绍嗣。宜令有司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仍博求其后,具以名闻,详考所宜,当加爵土。是以学者慕向,儒教聿兴。”而唐太宗李世民在继位之前,则“锐意经籍,于秦府开文学馆。广引文学之士,下诏以府属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及即位,又于正殿之左,置弘文学馆,精选天下文儒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各以本官兼署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暇,引入内殿,讲论经义,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召勋贤三品已上子孙,为弘文馆学士。贞观二年,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宣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数幸国学,令祭酒、博士讲论。毕,赐以束帛。学生能通一大经已上,咸得署吏。又于国学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太学、四门博士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合置博士、学生,以备艺文,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玄武门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有能通经者,听之贡举。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大唐盛世的声威远播四裔,新罗来请唐礼,日本入朝受经(《旧唐书·新罗日本列传》),当此际遇下,儒学的中兴,自在情理之中。
贞观四年(630),太宗又诏令全国州、县学皆立孔子庙,这是历史上政府诏令全国诸州县皆立孔子庙之始。十一年,拨给兖州民户二十户以供孔子庙祭祀。十四年(640)春二月,太宗亲行国子学释奠,并命国子监祭酒孔颖达讲《孝经》。二十一年(647),再“诏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康成、服子慎(服虔)、何休、王肃、王辅嗣(王弼)、杜元凯(杜预)、范宁、贾逵等二十二人,代用其书,垂于国胄。自今有事于太学,并令配享尼父庙堂”,此为历史上后世先儒配享孔子之始。与之同时,在祭祀礼仪制度上,还改变了原来以儒官自为祭主的做法,规定国子学以皇帝名义祭祀,州学以刺史名义、县学以县令名义祭祀,这就为后来《开元礼》释奠礼仪的底定开启了先声(《旧唐书·礼仪四》。今按,《旧唐书·太宗本纪》又载时配享者二十一人,其所差异者为贾逵)。唐高宗李治则在乾封元年(666)亲谒阙里,赴孔子庙,追赠太师,以少牢致祭,见孔子庙“庙堂卑陋”,即令兖州都督、霍王李元轨监督营修之,同时免除孔氏子孙徭役。高宗李治回到京师后,又令天下诸州都营建孔子和老子庙堂政学馆,令王公百官皆学习圣贤之教,每年依《孝经》和《论语》考试士人。咸亨元年(670),再诏全国州县学皆立孔子庙,勅“诸州县孔子庙堂及学观有破坏或未造者,速事营造”,从此,“孔子之庙遍天下矣”(新、旧《唐书·高宗本纪》)。后来韩愈在《处州孔子庙碑》文中所述,正可见当时孔子祀典的情况:
自天子至郡邑守长通得祀而遍天下者,惟社稷与孔子焉。然而社祭土,稷祭谷,句龙与弃乃其佐享,非其专主,又其位所不屋而坛;岂如孔子用王者礼,巍然当座,以门人为配,自天子而下,北面跪祭,进退诚敬,礼如亲弟子者。句龙、弃以功,孔子以德,固自有次第哉!自古多有以功德得其位者,不得常祀;句龙、弃、孔子皆不得位,而得常祀。然其祀事皆不如孔子之盛,所谓生人以来,未有如孔子者,其贤过于尧舜远者,此其效欤?
唐代更把释奠先圣先师之礼正式列为国家礼典,从此,孔子祭祀制度也随之正式确立。虽然早在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诏祀孔子,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但自魏晋以来,祭祀先圣先师之礼实际却并不在国家祀典之列。唐代正式把释奠礼列入国家祀典层面,在继承《周礼》“祀天神、祭地祇、享人鬼”三大祭祀层级的基础上,而又列释奠为四:“凡祭祀之名有四,一曰祀天神,二曰祭地祇,三曰享人鬼,四曰释奠于先圣先师。”(《旧唐书·职官志》)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唐代的国家释奠礼为中祀等级,而州县则为小祀。如《新唐书·卷十一》“礼乐一”记载到:
大祀:天、地、宗庙、五帝及追尊之帝后。中祀:社、稷、日、月、星、辰、岳、镇、海、渎、帝社、先蚕、七祀、文宣、武成王及古帝王、赠太子。小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风伯、雨师、灵星、山林、川泽、司寒、马祖、先牧、马社、马步,州县之社稷、释奠。
在古代中国,国家和礼仪制度的现实关系极其重大,“礼”,是古代社会一切政治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社会关系的基础,更是自天子以至庶人的一切行为标准和要求。概言之,“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其实是作为建构国家政制、社会秩序的整体思想理念和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规范而双重存在的。《论语·为政》章记载孔子之言:“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乐记》也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经解》又说:“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防止水之所自来也……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德礼为治道之本,政刑为治道之末,这是儒学原则性的主张。换言之,儒家认为,“德礼”的社会效果要比“政刑”能够持久和强大的多。历代政权虽然兴替变化,但所谓王者功成事定、制礼作乐,其对礼乐教化却是无不尽力提倡和保障之,历代王朝政制正是透过对礼仪的制定,来表达对儒学圣贤之教道德价值的肯定和鼓励,这也正是孔子之所以伟大、中国文化之所以传承有自的原因所在。儒学十三经之一的《礼记·祭统》篇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又说“祭者,教之本也”,国家意志的表现,正借助于国家祀典和国家礼制的制定和推广。同时,《礼记·祭法》篇又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享祀者之所以被祭祀,就在于其对国家、人民有勋劳有贡献,但又因为其功有不同,所以各自祭祀礼仪的繁简隆杀也随之不同。孔子明伦理之道教化天下,万世赖之,在历史上,释奠礼并非某人对某思想、某文化、某人物之特殊喜好的表达,而是关涉邦国王朝遵循何种“道统”而发展何种文明的重大问题。释奠先师,正是要表明国家遵循何种道统,这在古代其实有着宪制性的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大、中、小三等祀典划分之别虽然古已有之,如《周礼·春官·肆师》职:“掌立国祀之礼,以佐大宗伯。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以岁时序其祭礼,及其祈珥。”但到隋唐间才开始正式定型,并逐渐为后世所沿袭。而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详细释奠礼仪节,也正是唐《开元礼》所创定。所以孔子第六十九代孙孔继汾也说:“古者,释奠有乐无尸,本礼之简者。释菜则并无乐,又其简者也。释菜仪久绝不传,而释奠之文古亦无考。自唐《开元礼》始有国学郡县释奠之制。”(《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一》)
这一切,身为孔子嫡裔的孔德伦恰逢其时,自会与有荣焉。
孔德伦被封褒圣侯后,曾重新阙里孔庙,唐高祖武德九年所刊刻的《孔子庙堂碑》记载了此事。《孔子庙堂碑》又称《夫子庙堂碑》,为初唐著名书法大家虞世南撰文并书丹,“太子中舍人行著作郎臣虞世南奉敕撰并书”,原碑立于唐初,碑文内容记载的是唐高祖改封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之事。其文说:“武德九年十二月廿九日,有诏立隋故绍圣侯孔嗣悊子德伦为褒圣侯,乃命经营,惟新旧址。万雉斯建,百堵皆兴,揆日占星,式规大壮。凤甍謇其特起,龙桷俨以临空。霞入绮寮,日晖丹槛。窅窅崇邃,悠悠虚白。图真写状,妙绝人功。象设已陈,肃焉如在……。”
民国《孔子世家谱·卷一》又载:“德伦,字大经。唐高祖武德九年改封褒圣侯,太宗贞观十一年诏朝会位同三品,给庙户二十。后因辽海兵变,山东寇乱。太宗曰:‘宋,亦尔先人微子所封之地。’诏居中土,袭封于此,是为宁陵阙里。中宗嗣圣七年,赐玺书时服。年七十一卒,葬于宁陵县东北二十五里褚堌村。子二,孔崇基、孔子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