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公司起名

膏药店起名(滑县黄塔膏药)

发表于:2024-04-18 15:25:26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滑县黄塔膏药

据《滑县志》记载:黄塔,旧称皇姑寺塔,位于今滑县县城西南 25公里处半坡店镇黄塔寺村东北侧。该塔为宝瓶式七层六棱形砖塔,塔高11米,下有台阶,高2.62米,周长 22.3米,至今保护完好,为县级文保单位。

相传,皇姑寺塔是为纪念明朝一公主而建的。这位公主曾从黄塔寺村这里路过,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善事,后突染重疾,不幸病故于此。为了纪念她,当地百姓自愿捐资,于明正统九年(1444 年)二月建一砖塔,取名“皇姑塔”。三月,又在此塔前建一寺院,并塑有皇姑泥像,又更名“皇姑寺塔”。因“皇”和“黄”谐音,后人逐渐传称“黄塔”,黄塔寺村之名即来于此。

滑县黄塔膏药

黄塔寺村明氏中医正骨术和接骨膏药祖传秘方,就发源于这里,自清顺治以来300多年间人们一直称其为“黄塔明氏正骨”和“黄塔膏药”。

黄塔膏药,又名明氏外用接骨膏,其祖传秘方迄今相传了14代300多年。创始人明时通,生于清顺治年间,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当时,黄塔寺内住着一位鳏居老人,京城口音,却不爱说话,整日郁郁寡欢,不久便病倒在寺内。明时通顿生恻隐之心,主动前去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端汤熬药,视如亲人。老人感到莫大慰藉,感激不尽。相处中,老人觉得明时通为人正直,善良厚道,不黑财(北方话为不贪财之意),是个好后生,于是弥留之际就把自己的背后隐情告诉了明时通。原来,老人以前曾是皇宫里的一位太医,遭奸臣陷害外逃避难,逃离京城南下的过程中,落脚到了滑县南部50里处的黄塔寺,在此隐姓埋名了此残生。为报答明时通的恩情,老人把随身带的祖传接骨膏秘方和一套线装医书交给了明时通,并告诉明时通熬制膏药的程序和炮制方法,这就是黄塔膏药的原始膏方。

滑县黄塔膏药

此后,明时通积10余年心血,摸索出一套接骨续筋的经验配方,黄塔明氏正骨术和黄塔膏药因此问世。膏药是中医药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大药物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黄塔膏药即为中医黑膏药其中的一种。黄塔膏药的祖传秘方成分由乳香、没药、龙骨、象皮、土元、人发、全艾、冰片、麝香、血竭、黄 丹、透骨草、椿根白皮等20余味中草药组成,其功效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祛风散寒;主治骨折、伤筋等。

滑县黄塔膏药

据诸多骨伤患者反映,贴上此膏药, 似有虫爬感,隐隐透痒,自觉舒适,遂能止疼或减轻痛苦,效果良好。 黄塔膏药的熬制过程很讲究,除部分中草药需分别炮制外,关键在于掌握下药的时间和膏药的老嫩。成功的经验是:下丹后,要不停地用木棍搅拌,这样,既可防止油沸外溢,又可防止窝烟而影响膏药的质量和色泽。故有“膏药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在于搅”的说法。奥妙之处就在“熬”和“搅”上。此外,膏药的老或嫩,与掌握火候和油、丹的配比有关。熬得太老,不能固定在贴敷部位,太嫩又容易移动,而且很难揭下。祖传经验是“滴水成珠”,即取少量的膏药滴在清洁的凉水中,数秒后取出,如试之粘手,撕之细丝不断,拉丝柔软无力,则表示过嫩;如拉之丝粗细不均,捏不到一块,则系过老。适中的火候和标准的温度所熬制出来的膏药,为捏之虽粘,但分开即离,其色黑润和而有光泽,故称“亮如镜,黑似铁”。膏药熬好后,存在铁锅内以备用,有效存放时间可达一年以上,但以鲜膏药贴敷疗效最佳。

滑县黄塔膏药

从创始人明时通开始至第九代传承人明永仁,明家人用自己熬制的接骨膏药为患者治病,分文不取,享誉乡里。1940年,第十代传承人明全富、明全有在黄塔寺村首建正骨房,专攻正骨熬膏,并正式对外开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于1983年6月成立了豫北最大的一家民营骨专科医院——黄塔寺祖传正骨医院,黄塔膏药自此也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治愈了数以万计的各类骨伤患者,给他们带去了健康和福音。(朱西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