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宝宝起名

宝鸡哪有起名的地方(【龙在宝鸡】宝鸡有这么多地名带“龙” 你知道吗?)

发表于:2024-04-16 18:06:26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视频加载中...

(宝鸡新闻网 张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中的龙文化源远流长,象征着团结统一、奋发开拓、造福人类的精神。当今社会,龙又被赋予了腾飞、振奋、开拓、富强、长寿等美好寓意。许多与“龙”相关的地名应运而生、沿用至今,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地名、山川河流名字带“龙”吗?听听宝鸡地名专家怎么说。

【龙在宝鸡】宝鸡有这么多地名带“龙” 你知道吗?

以“龙”为名 全市12个县区都有“龙”字地名

记者从宝鸡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获悉,目前,全市带“龙”字的镇街共有2个,分别是金台区蟠龙镇与卧龙寺街道。行政村20个,分别为渭滨区的龙凤山村、龙山河村,金台区的蟠龙山村、龙丰村,陈仓区的灵龙村、龙尾村、仙龙村、龙新村,凤翔区的卧龙村、三龙村,扶风县的白龙村、龙渠寺村、青龙村、龙蹄村、龙泉村,陇县的八龙潭村,千阳县的龙泉寺村、龙槐塬村,麟游县的木龙盘村,凤县的龙口村。社区6个,分别为渭滨区的龙山路社区居委会,金台区的龙腾路社区居委会、卧龙社区居委会、龙泉巷社区居委会,宝鸡高新区的蟠龙路社区居委会,凤县的龙口社区居委会。

此外,宝鸡的自然地理实体山峰名字带“龙”的有5个,分别为渭滨区的九龙山,岐山县的三龙山,眉县的龙凤山,陇县的盘龙山,太白县的龙王庙山。2条河流名字带“龙”,即渭滨区的龙山河与太白县的龙王河。

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负责人介绍,宝鸡“龙”字地名不止目前公布的这些,随着时代变迁,一些自然村合并等原因,一些地名渐渐不再被提及,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龙在宝鸡】宝鸡有这么多地名带“龙” 你知道吗?

为何对“龙”情有独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历数这些“龙”字地名,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去过,但听着名字,就透着神秘、藏着灵气,令人神往。为什么十二生肖,唯独对“龙”情有独钟呢?

宝鸡市区划地名库专家李宏波表示,“人们一直把龙作为吉祥、繁荣、强盛的化身,龙由此受到炎黄子孙的尊崇,产生了‘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龙举云兴、龙行大运’等美好的词语。地名从具象走向抽象,表达了人们追求平安、幸福、富裕、长寿等愿望。”

一些地名与历史故事、文化名人息息相关。以“卧龙寺”为例,“卧龙寺”以相传唐玄宗入蜀曾住宿于此而得名。《宝鸡县志》(民国十一年)载“卧龙寺在县东二十里。旧志:相传唐明皇幸蜀宿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民间认为皇帝就是真龙天子,皇帝在此居住过这件大事,被百姓口口相传,地名保留至今。”李宏波解释道。再比如“蟠龙镇”名字最早来源于山村名,该村在明末清初有一位三朝名相党崇雅,他曾任太子太保,摄政扶清幼主顺治执政,后告老还乡。乡人称党崇雅为“龙父”,其村称为“盘龙卧虎”村。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山村发展到如今的城镇,得名“蟠龙镇”。

一些地名与地形地貌关系密不可分。比如金台区蟠龙山村,因山形似龙蟠而得名。旧《宝鸡县志》有“尾拖汧陇,首注金陵,势如龙蟠”的记载。岐山县龙泉原村,过去这里山高林密,植被茂盛,远远望去,山形似龙,因此得名。还有一些地名得名于物产,比如龙丰村就是以“卧龙寺地区丰收”的美好寓意而得名。

李宏波介绍,地名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也可以说是汉语文化语境中一种极为鲜活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它们有的折射出地理环境的特征,有的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还有的与物产息息相关,更多的则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龙在宝鸡】宝鸡有这么多地名带“龙” 你知道吗?

地名保护从城市走向农村

地名连接历史,也指向未来。近年来,宝鸡高度重视地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持续强化规范地名审批管理,完善地名文化和地名服务管理机制。去年8月,宝鸡公布了88个市级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建立了地名备案机制,开展不规范地名排查整治,搭建地名文化宣传平台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宝鸡市民政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汤庆杰表示,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它不仅承载着一个的城市记忆,寄托着百姓乡愁,还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宝鸡市民政局深入挖掘地名文化,注重地名文化传承,在完善地名管理体制机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地名专家库的建立和地名文创产品制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龙在宝鸡】宝鸡有这么多地名带“龙” 你知道吗?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通过大力实施“乡村著名行动”,用3年时间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做好自然地理实体、自然保护地、乡村道路街巷、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农业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的命名更名工作,全面提升乡村地名精细度和规范化,搭建“互联网+地名服务”平台,推动地名服务与寄递物流下乡、工业品下乡、农村电商建设、在线旅游、智慧农业、乡村平台经济等深度融合,发挥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