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女孩起名

王女起名(苏轼曾是不婚主义者,一生却深爱三“王女”,种3万棵青松陪亡妻)

发表于:2024-04-16 16:58:49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苏轼一生才情横溢,儒雅豪放,智慧仁厚,像是一杯纯酿,让人欲罢不能。

他年少成名,春风得意,所作诗文锋芒毕露,这才气既给他带了荣光,也给他带了灾难。

为此,36岁之后的苏轼,遭小人忌妒诬陷,做官被贬。从黄州到海南,半生飘零。

苏轼曾是不婚主义者,一生却深爱三“王女”,种3万棵青松陪亡妻

苏轼年少我行我素,逍遥自在,曾多次宣布,自己不愿结婚,不愿做官,时时想隐居山林。但有些事情想归想,未必是他自己能把握得了的。

后来,在他的一生当中,却出现了三位女人,皆深爱他,也被他所深爱。

这三位女子都姓王,分别是年少时的结发夫妻王弗,中年时患难与共的王闰之,相濡以沫时的侍妾王朝云

曾有苏迷美女读者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可见苏轼这样的男人,有多招人待见了。之所以这样,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才华,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女人的深爱之情,让人动容!

少年挚爱:王弗

苏轼十八、九岁时,正值青春年少,他在青神县中岩寺的一家书院读书,中岩寺的下方有个水池。这个水池很神奇,每次有人在池边击掌,里面的鱼儿听到声音,就会从岩下游出来。

苏轼的老师,名叫王方,是当地颇有名望的乡贡进士。

一天,王方老师邀请了众多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来到水池边,让大家给水池题名。

一群热血青年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戏鱼池”、有的说“观鱼塘”,突然,苏轼在人群中淡定地说道:“不如就叫它唤鱼池吧!”众人一听,纷纷点头,都觉得这名字起得不错。

这时,一名丫环将一张纸条递到王方手中。王方打开纸条一看,上面也写着三个字:唤鱼池

原来是王方的女儿王弗,让丫环送来的题名。苏轼和王弗不谋而合的题名,让众人惊叹:这真是心有灵犀啊!

通过题名一事,王弗的名字搅乱了苏轼平静的心境。

一天,苏轼和同学在老师家里,给王方老师祝寿。酒席上,性情豪爽的苏轼一不小心竟喝醉了。

当他醒来,天色已经快黑了,他在庭院内闲逛,一抬头,看到了正在临窗梳头的师妹王弗。

苏轼曾是不婚主义者,一生却深爱三“王女”,种3万棵青松陪亡妻

第一次见到王弗的苏轼,对她是一见钟情。他趁着微醉壮胆,于激动中在庭院采了一朵花,偷偷地扔进了王弗的窗前。

王弗吓了一跳,等她反应过来时,才看清眼前窗外那个略带羞涩的英俊少年。她脸颊飞红晕,内心春心荡漾。

至和元年(1054),19岁的苏轼娶了16 岁的王弗,两人真是青春年少,郎才女貌。两个人也成就了“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

婚后,苏轼去京城任职,王弗随其前往,陪苏轼左右。不久,恩爱小两口便迎来了第一个孩子苏迈。

苏轼任职期间,闲时在书房读书,王弗也会陪伴在侧。偶尔苏轼读书有遗忘的地方,王弗都会在旁提醒。当苏轼询问其他书中的问题时,王弗也都能一一作出回答。

没想到自己的妻子这么聪慧,这让苏轼感到又惊又喜。

苏轼本性为人善良,又豪放不拘小节,妻子王弗则经常提点他"江湖险恶"“人心叵测”。

26岁的苏轼担任凤翔府签判时,家中经常有客人来访。王弗经常会坐在屏风后聆听,以此来帮助苏轼辨别,哪些是推心置腹可交朋友的人,哪些是口蜜腹剑须警惕的人。

这便是“屏后听语”的故事。

苏轼曾是不婚主义者,一生却深爱三“王女”,种3万棵青松陪亡妻

为人豪爽直率的苏轼,在王弗的指引下,前期的仕途走得还算顺利。他们的感情也是情深意切,恩爱有加。

只可惜天妒情深,平治二年(1065)五月,年仅 27 岁的王弗因病,救治无效,就匆匆与世长辞了。

王弗离世后,伤心欲绝的苏轼,听从父亲苏洵的建议,从京城护送妻子的灵柩回老家,把她安葬在母亲的坟旁,为她立碑,并写下情深意浓的《亡妻王氏墓志铭》。

情深意重的苏轼,为了寄托沉痛的哀思,在埋有王弗的山坡上,亲手种下了三万株松树。想想这三万棵苍松,该是怎样的场景,堪比情人送一车玫瑰鲜花都动人!如此用心,也是用了真情,这么痴情的男人,放在现在也是凤毛麟角了!

十年后,在山东密州做知州的苏轼,一天晚上,他梦回中岩,妻子王弗站在故乡的老房前,对着苏轼泪流满面,相顾无语。

苏轼醒来后伤感不已,望着窗外清冷的月光,深情地写下那首被后人称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用这首《江城子》,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语言,向亡妻表达了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字字真情流露,没有半点雕琢之痕,情真意远,令人回味无穷,又伤感不已!

每次读此词,让人感到字字浸透着血泪,似乎能听到苏轼无声的恸哭之痛!

勤俭持家:王闰之

王弗病世之前,曾在病床上,拉着堂妹王闰之和苏轼的手,放在一起,希望她走之后,堂妹能嫁给苏轼,代她照顾苏轼和儿子苏迈。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熙宁元年(1068),对亡妻念念不忘的苏轼,在为王弗守孝三年后,才正式迎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

王闰之是进士王介之之女,虽然苏轼比她大 11 岁,但她十分仰慕苏轼人品和才华,愿意追随他共度此生。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她勤劳善良,对姐姐所生儿子苏迈,和自己后来所生的苏迨、苏过,“三子如一”,视若己出。

苏轼曾是不婚主义者,一生却深爱三“王女”,种3万棵青松陪亡妻

婚后不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闰之惊慌之下,将苏轼的诗稿都焚毁了,以防他人再从诗中找出苏轼的其他罪状。这也成了很多喜欢苏轼作品者的一大遗憾。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官职从“从五品”直接降到了“从八品”,每个月仅有 4500 文的薪俸。

王闰之便将钱分成 30 份挂在房梁上,每天取下 1 份以供家用。如有结余,就放在大竹筒里,以备买酒招待客人使用。

一天夜晚,苏轼和几位朋友吟诗过后,面对美好的景色叹惜道:“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一位客人回复:“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王闰之听了,笑着说:“我早就藏了一壶美酒,就是为应付你们突然的需要。”苏轼此次和朋友饮酒后,写下了那首千古名篇《后赤壁赋》。

苏轼曾是不婚主义者,一生却深爱三“王女”,种3万棵青松陪亡妻

在黄州期间,王闰之和苏轼一起开荒种田,采摘野菜,便有了“东坡居士”。

元佑八年(1093)8月,苏轼重新被启用的第8年,46岁的王闰之,病逝于汴京。

王闰之陪伴苏轼25年,期间,苏轼受到排挤,远离京城,从杭州通判到密州、徐州、湖州三地知州,再到黄州,怀才不遇,漂泊不定。

王闰之虽然没有王弗那样聪明,但她坚毅善良,在苏轼长年被贬的艰难岁月里,和苏轼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是苏轼身后难得的贤内助。

面对王闰之的离去,年近 60 的苏轼悲痛不已,哀伤至极的苏轼写下感天动地的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

呜呼!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谁在家门等我归来?谁往田地给我送饭?一切都已无法兑现,我的眼泪已经流干!

王闰之死后百日,苏轼请来著名画家李龙眠,为她画了十张罗汉像,并立下遗嘱:将来惟有与你同穴而葬,才能履行一同归去的诺言。

苏轼死后,苏辙将他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红颜知己:王朝云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初,苏轼接到上任密州的诰命,离开杭州前,“王朝云来归”,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王朝云,前来归附于苏轼。

一个小女孩归附于将要远行的苏轼,不是孤儿,就是父母真的养活不起了,肯定也是没办法了。

当时苏轼三十九岁,王朝云还是个小女孩,很多人说苏轼当时将其“纳为妾”,苏轼再怎么老牛吃嫩草,也有点不太合理。

根据苏轼的作品及相关资料,王朝云确实是个聪敏的女孩,长大后很懂得苏轼。

成为苏轼的侍妾后,苏轼也很钟爱王朝云。在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三个女人中,苏轼为王朝云写的诗最多,对王朝云的评价也很高,除了没有正式给她正妻的身份。

苏轼曾是不婚主义者,一生却深爱三“王女”,种3万棵青松陪亡妻

苏轼在《惠州荐朝云疏》中说:有侍妾王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

丰元六年(1083),21年的王朝云为苏轼生下一子。苏轼想起自己一生波折,感慨不已,便为儿子取名苏遯。

其遯字为:隐藏起来而不让人知道踪迹,并写了一首自嘲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然而,天不遂人愿,这个孩子 10 个月后就夭折了。此后,王朝云再没有生育,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苏轼被贬到惠州时,他不想让朝云跟着自己受苦,让年纪尚轻的朝云回南方,然而,王朝云一生爱苏轼、懂苏轼,愿意陪苏轼流浪天涯。

她一路相随,始终侍奉苏轼左右,成为了苏轼后半生的支柱和依靠。

在惠州期间,他们过着“门薪馈无米,厨灶炊无烟”的贫苦生活,但朝云开菜园,亲自种田,缝补浆洗,任劳任怨。

正是王朝云照顾、体贴,让苏轼挺过了艰难困苦的处境。只可惜,绍圣三年(1096)7月,王朝云因为感染了传染病,不幸身亡,终年 34 岁。

极为悲痛的苏轼遵照王朝云的遗愿,将她埋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旁修建六如亭纪念她。

苏轼在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楹联中还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一天,苏轼指着自己的肚皮问侍妾们:“你们说我的肚子里装的是什么?”有人说是“锦绣文章”,有人说是“满腹才华”,苏轼听后都摇摇头,只有朝云打趣地说:“您一肚子装的都是不合时宜。”苏轼听后,大笑道:“知我者,唯朝云也!”

不合时宜,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所以他才感觉“独弹古调”,没有 了王朝云,也就没有人能懂他,一到傍晚下雨时,他就更加思念王朝云了。

苏轼曾是不婚主义者,一生却深爱三“王女”,种3万棵青松陪亡妻

苏轼一生虽才气冲天,但仕途起伏难定,职场失意,但情场得意。他与王弗是少年情投意合的恩爱夫妻;与王闰之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与王朝云则是相爱相知。

出现在他生命中每一个女人,都心甘情愿深爱着他,他对她们,也是岁月变迁,唯有情深不改。

尽管他们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却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这精神财富是那么美好、珍贵、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