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姓氏取名

昝姓起名-聊城高唐县固河镇65个村建村史、村名简介,你了解多少?

发表于:2024-01-26 09:46:41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老乡们点右上角关注 聊城村村通,感谢!


高唐固河镇简介:

聊城高唐县固河镇65个村建村史、村名简介,你了解多少?


固河镇东与禹城市相邻,北与平原县交界,西、南与本县张庄、尹集、杨屯三乡镇毗连。1996年10月,撤乡设镇,定名为固河镇。全镇辖7个管理区,65个村委会,总人口30146人,98%为汉族。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为2.52‰。固河镇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类型以沙壤粘土为主,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该镇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棉花,大棚西红柿、菠菜、油菜等。林果业、畜牧业、蔬菜种植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民创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镇政府驻地固河村,四周为汉墓群,其中出土的文物在北京市博物馆珍藏。著名的齐盼子墓位于该村西南角,墓穴保存完好。三国著名人物华歆死后归葬于出生地大华村。岳堂村的水月庵石塔是著名的人文景观。


太和庄 明末,孙姓从山东蓬莱县迁来,在赵王河岸上定居,故取名 “小岸上”,后有王姓从河北涿州迁居于村子西部,对河水改道,水害减轻,故取名: 太和庄. 1982年元月更名为 “东太和”,1988年3月恢复原名 “太和庄” 相继有姜、杨、姚、李、赵、辛、张迁此.


北 刘 本村刘氏先祖于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刘庄“公社化后因本村位于公社驻地北端,故称“北刘”。


史马庄 明代,史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史家堂,亦曾称史家庄. 清初,马、辛、崔姓相继从高唐北关,平原崔庄迁来,靠近史庄立村,取名辛马庄. 崔庄,后相继迁来的有刘、王、杨、张、闫、李、郑、贺、腾等姓。因几个村几个村连一片,解放后是一个行政村,故名史马庄。


窦 集 据传,本村窦氏先祖于明朝隆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窦庄,后因在此立集,故人们,惯称“窦集”。


北 张 据传,本村张氏先祖于明崇祯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张庄,因其位于镇北端,故称“北张”。


沙王庄 该村王氏先祖于明正德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于一个沙丘的北面,故名“沙王庄”。


谷 庄 据传,该村谷氏先祖于明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谷庄。


李 庙 该村李氏先祖于明末清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李庄. 后来李家在村东修了一座庙,故被称作李家庙,后又沿变为“李庙”。


巩 庄 本村巩氏先祖于明朝从山水省蓬莱县迁来,立村 “巩庄”。


蔣 庄 本村蒋氏先祖于清初从山面省洪洞县迁来,李村“蒋庄”。


张桃庄 本村张氏先祖于明崇祯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因该村西种了一片桃树,故被人们称为“张桃庄”。


北 辛 本村石氏先祖于清康熙年间从德州返桥迁来,立村 “石家新庄”。后沿变为 “石家辛庄”,1961年改为 “辛庄”1970 年建涸河公社后,因其位置在社址以北,故名 “北辛”。


石羊 本村杨氏先祖于明万历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 因村周围有一片古墓,有石羊、石车,石马,石猪等( 现已不存). 石羊最多,村名便以古墓的“石羊”作为村名。


三甲王 该村王氏先祖于明隆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当时仅王姓三家,故名“三家庄”,后沿定为“三甲王”。


小胡集 该村胡氏先祖于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设有集市,故名胡集。后因村子扩大,相隔一湾,解放初分为两村,该村在东而村小,故称 “小胡集”。


大胡集 本村胡氏先祖于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其设有集市,故名胡集. 后因村子扩大,相隔一湾,解放初分为两村,该村处湾西而村大,故称大胡集。


小许庄 该村许氏先祖于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村校小,人们惯称叫“小徐庄”。


宋 庄 本村宋氏先祖于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宋庄”,1982年元月更名为“东宋庄”,1988年3月恢复原名。


大 赵 本村赵氏先祖于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之后,立村“赵庄”,为区别临近两个赵庄,本村较大,故名 “大赵”,1982年元月更名为 “赵家庄”,1988年3 月恢复原名。


石 庄 传说该村张、石二姓先祖同时于清朝康熙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未定居,立村张石庄. 后张姓绝,解放初期改为石庄. 1982年元月更名为 “小石庄”,1988年3月恢复原名。


董 庄 相传该村董氏先祖于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董庄. 因与侯庄严相接连,故曾称董候庄。


候 庄 清康熙年间,候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 “侯庄”,因村紧靠董庄,一度成为一个行政村,故曾称董候庄,现仍称“侯庄”,相继贺、赵、王姓迁来。


小侯庄

同上


崔官屯 相传,该村崔氏祖先乃奉旨督迁民来此垦荒的官人,于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崔氏官人定居之处,即名 “崔官屯”。


小华 本村华氏与大华华氏同宗,由本镇大华庄分支而来,因村小而又晚,故名 “小华',建村于明朝。


小刘庄(杨刘庄) 陈杨庄村委的自然村. 清初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未立村,以姓氏取名 “刘庄”,相继段姓迁来. 因村小,人们惯体称“小刘庄”。


大 华 汉朝末年尚书令华歆葬于此. 他的后代及其仆人在此给华歆守墓,时间长了就在此定居下来建立了村庄,取名 “大华庄”,后简称 “大华”,相继侯,曹,杨,郑,赵,陈,胡姓迁来。


西大华

同上


小 赵 本村赵氏先祖于明万历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赵庄”,为区别邻近另一赵庄,又因本村较小,故名 “小赵”。


贾 庄 该村贾氏先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贾庄”,1982平元月更名为 “东贾庄”,1988年3月恢复原名。


王 堂 相传本村王氏先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后修一祠堂,故人们称 “王堂”。


岳 堂 据传,该村岳氏先祖于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后修一祠堂,故叫岳家祠堂,后简称“岳堂”。


胥 庄 该村胥氏朱祖于明未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胥庄”。


杨 庄 明崇祯年间,杨氏从南京康市街迁来,立村“杨庄”,1982年更名为杨刘庄. 1988车3 月恢复原名 “杨庄”,相继迁来的有张,胡,王姓。


傅 庄 该村傅氏先祖于清康熙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傅庄”。


蔡官屯 本村蔡氏官人于清初奉旨从山西洪洞县督迁民迁来垦荒定居于此,故名蔡官屯。


闫庄 该村闫氏先祖于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闫庄”,1982年元月更名为北闫庄,1988丰3 月恢复原名。


西 赵 木村赵氏先祖于明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赵庄”,为区别镇内几个赵庄,因其处西,故称 “西赵”。


李官屯(李西 李东) 相传本村李氏先祖是奉旨督迁民来此垦荒之官人,由山东蓬莱县督迁民在此之后,故以官人姓氏名村名“李官屯”。


李 西 明朝初年,李姓官人奉旨从山西洪洞县督迁民来此垦荒定居,立村李官屯, 刘、崔、陈、郭、周、杨等姓相继迁来。 村庄逐年扩大,至建国初期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该村处西,故名李官屯西村,省称 李西。


李 东 李氏祖先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后刘,许. 王,张,周相继迁入,历史上总称李官屯. 解放初期又分成两个行政村,该村处东,故名李官屯东村,省称李东。


张 浩 据传,本村张氏先祖张浩于清朝中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张浩庄”,后将“庄”字略去,称 '张浩”。


固 河 战国时,齐国盼盼子奉旨在此屯兵抗赵,赵不敢东渔于河。汉永光五年,大河决口,屯氏河绝,出现固河之地. 汉代即建村,1982年曾出土汉代灰陶罐,唐代三彩炉。据《高唐州志》 载: 宋、金两代置固河镇,清末称涸(he)河。早期在此定居的有:徐,刘, 昝姓。明清相继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有:王、左、陈、杨、周、平、姜、宋、赵、牛、尹、李、邹、邱、郑、张、焦、高、董、于等姓。1996年复名固河。


吴官屯(前吴官屯、后吴官屯) 据传,该村吴氏官人于明朝奉旨督迁民从山西洪洞县来此垦荒立村。因是吴氏官人定居之处,故名 “吴官屯'。


小 陈 该村陈氏先祖于明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陈庄” 后为区分镇内两个陈庄,又因村小,故名 “小陈”。


大 陈 该村陈氏先祖于明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陈庄”,后为区别镇内两个陈庄,又因该村较大,故名“大陈”。


南 刘 据传,该村张氏先祖于明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刘庄”,为区别镇内几个刘庄,因其处镇南,故名南刘。


南 张 据传,读村张氏先祖于明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张庄’,为区别镇内几个张庄,因其位于镇南,故名 “南张”。


孙家庙 该村孙氏先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村西修了一座祖庙,故被人们称为 “孙家庙”。


郭 庄 相传,该村郭氏先祖于明朝中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郭庄”,1982 年元月更名为 “郭家庄”,1988年3月恢复原名。


刘菜园 传说该村刘氏先祖于明未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后园种莱园子而出名,故人们惯称刘菜园。


黄园子 握说该村黄氏先祖于清朝从河北枣强县迁来,住在刘家菜园的园屋里,后买地种菜出名,人们惯称为“黄家园子” ,后又简称为 “黄园子”。


魏 庄 传说,该村魏氏先祖于明末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 “魏庄”,1982年元月更名为 “小魏庄”,1988 年3 月恢复原名。


靳 庄 明朝末年,靳氏祖先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靳庄,刘、李、魏、赵、王等姓相继定居。1982年元月更名为 “小靳庄”,1988 年3 月恢复原名.


赵 庄 据传该村赵氏先祖于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赵庄”。


吴 圈 传说该村吴氏先祖于明末从山西西洪县迁来,定居于周围紧相连的三个小村之间,故名 “围圈庄’,清朝中期因遭兵祸病灾,周围三村之人都死掉,唯围圈庄吴氏幸存,故而人们惯你“吴圈”。


后 辛 本村辛氏先祖于明来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于大洼之坡,杖名洼子坡. 清期中期,改名 “后辛' ( 与前坡相对而言),解放后为便于领导,将本村之西头命名为后辛。


后 坡 本村金氏等姓居民于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于大洼之上,故名洼子坡,解放后为便于领导,将其村东部命名为 “后披”。


郭 营 传说该村郭氏先祖郭营于清朝从本镇郭庄迁来,以其先祖的名字定为村名 “郭营'。


李 集 据传该村李氏先祖于明朝中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李庄”,后因立集,故称 李集 。


刘安长 据传该村刘、安、常三姓始祖于清初从山东诸城县迁来定居,人们惯称“刘安常庄”。后把“常”演变为“长”。故名“刘安长”。


崔 堂 传说该村崔氏先祖于明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因崔家修一大祠堂,人们惯称“崔堂”。


北 姜 本村始建于1963年,为治河从姜庄搬迁而来,亦称姜庄,归老姜庄辖。1984年独立建村委时,改称北姜。


南 姜(老姜庄) 清初姜氏从河北枣强县迁来,其子王尚泉(父姓王,母姓姜)为纪念母校,故立村姜庄。1963年治河时,搬迁一部分农户,在姜庄东北建起新居,亦称姜庄。为区别两个姜庄,本村处南,故名南姜。1982年元月更名为老姜庄。1988年3月恢复原名南姜。


浦 庄 传说该村浦氏先祖于明朝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浦庄。


前 坡 本村王、朱姓先祖于明朝中叶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建村于大洼之坡,故称“洼子坡”。解放后为便于领导,将其村之西部命名为前坡。


前 辛 该村辛氏先祖与后辛先祖是同宗,分支于此,亦是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于大洼之坡,故名“洼子坡”。解放后为便于领导,将其村东头命名为“前辛”。


侯 桥 立村者候山,于明朝嘉靖年间,从山东高密县迁至茌平县城东北,因村立于徒骇河之右岸,便命名为徒河涯。约一百年前在村西徒骇河上架木、石结构桥一座,逐改村名侯桥。


东朱庄 立村者朱朝宗于明万历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当初以姓氏命名朱庄,后因朱氏在村西徒骇河上架一座桥,人们曾称作“朱桥”。自解放后只用朱庄一名。为区别本区西部朱庄,故称“东朱庄”。


大王庄 本村建于明隆庆年间,由王氏从山东省即墨县迁来立村,初以姓氏命名王庄。因该村东北三里也有一王庄,较小,此村大,故名“大王庄”。


小王庄 本村王氏始祖于明成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茌平县城东北,以姓氏命名王庄,相继刘、周、李、张、尤等姓迁此。1950年划归高唐。为与河西王庄区别,该村较小,人们惯称“小王庄”。


邓 庄 明朝隆庆年间,邓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并以姓氏命名邓庄。


任 庄 本村建于明朝隆庆年间,邓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为“任庄”。


东刘桥 本村刘氏始祖于隆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称作“刘家”,因村紧依徒骇河,始祖为交通方便在河上架一座桥,故习惯称刘桥。因本区西南方向也有一座刘桥,为不重称,故加一方位词,1960年改称“东刘桥”。


小刘庄 明洪武年间,刘氏始祖由北京宛平县迁至山东东昌府茌平县城东北,立村“小刘庄”。相继王、李二姓迁此,1950年划归高唐县辖。1982年元月更名为“东小刘”。1988年3月恢复小刘庄。(注:该村从杨屯乡划归固河镇后,又称南小刘庄)。


阎 庄 立村者阎氏于明朝隆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东昌府茌平县城东北,并以姓氏命为“阎村”。相继焦,黄,王,徐,张等姓迁来。1950年划归高唐县辖。(注:该村从杨屯乡划归固河镇后,又称南阎庄。)


冯 庄 明洪武年间,冯氏始祖由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迁居东昌府茌平县东北,立村“冯庄”。1950年划归高唐县辖。1982年元月更名为“东冯庄”,1988年3月恢复原名“冯庄”。相继周、焦、黄、王、刘、孟、聂等姓迁此。

感谢您的阅读指正,本章(完)!


@本文内容由高唐村村通据地方书籍、互联网、民间综合整理!由于信息量过大,难免有疏漏和不正之处,还望高唐老乡们多多传阅、指正补充!谢谢!

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关注,以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