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姓带森字 起名(「中国姓氏文化」:之二:周吴郑王)
“周吴郑王”是百家姓的第二组的四个姓,最初没有明显的意思,但是随着百家姓的流传知道这四个字在一起的人越来越多,就赋予给了他一种含义:穿着得体,像模像样的意思,是一种开玩笑时的说法,比如在戏曲中有这样说的:
周吴郑王,我会尿床
俺爹怨我,我怨俺娘
下面从这些姓氏的来源已经历史人物说一下这个四姓:
周( ㄓㄡ)。 ( zhōu)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就是周武王姬发,继承其父周文王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灭商朝,建立周朝。到周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
2、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3、由姬氏改为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4、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此外,周姓也有少数民族的改姓和赐姓所形成的支系。
【历史名人】
周亚夫
周亚夫,西汉名将。沛县(属今江苏)人。文帝时,匈奴东進,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
西历前158年,汉文帝六年,匈奴進犯北部边境,文帝急忙调度边将镇守防御守护京师,他派了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地方加强守备。宗正刘礼驻守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而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备在细柳。
一天,文帝亲自到三路军队里犒劳慰问这些辛苦的士兵,为了鼓舞士气,于是他便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都不用通报,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而两名文将看文帝到达时,这才慌慌张张的迎接,连送文帝离开军营时,也是亲自率军送到营寨门口。
当文帝到了周亚夫的军营,却和先前的两处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前边开道除了被拦在营寨之外,士兵知道文帝前来慰问时,却紧张的对通报者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進去通报周亚夫,他这才下命打开寨门迎接文帝。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文帝的车夫:“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听了之后,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直到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武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甲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文帝听了,感受到周亚夫的秉持着将军应有的气势,便低下身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
等到文帝劳军完毕,出了营门后,文帝这才感慨地说:“周亚夫的态度才是将军应有的风范,和灞上和棘门的将军相比之下,天壤之别。要是敌人突然偷袭,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只是周亚夫怎么可能有机会被敌人偷袭呢?”有一阵子,好长的时间里,文帝对周亚夫的态度都赞叹不已。
一个月后,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军队撤兵,便升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京师的警卫。后来,在文帝病重的时候,曾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朝政在面临重要关头时,可以请教周亚夫,他是一位很可靠的将军。”
文帝去世后,景帝便让周亚夫做了骠骑将军。
吴 (ㄨ?)。( wú)
【姓氏来源】
1、出于姚姓: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
2、源出姬姓:周太王古公?父晚年传位于少子季历。长子泰伯及次子仲雍出奔江南,建国梅里(今江苏无锡),号“句吴”。武王灭商后,封太伯之曾孙周章为侯,国号吴。春秋末,吴国被越国所灭,吴王夫差的子孙遂以国为氏,奉泰伯、仲雍为始祖。此为吴姓的最重要一支。
3、少数民族吴氏:我国少数民族吴姓以苗族最多,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贵州。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和借用汉字姓而成为吴姓,但有一部分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同化于苗族而形成。蒙古族七大姓中,吴姓居其一。
【历史名人】
吴道子(西历680-西历759年),字道子,玄宗赐予名叫道玄,是中国唐代的一位画家。画史尊称吴生。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小时候便失去双亲,生活贫困。吴道子为了生活,便向民间的一位画工和雕匠学习绘画和雕刻。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便小有名气。相传他曾经向张旭、贺知章学习,但却没有成功,于是便改成画画。
开元年间,玄宗从百官中知道吴道子,便召他入宫,让他教内宫的小孩学画,封为内教博士。后来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画,進而晋升为宁王友。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而吴道子的个性十分豪爽,不拘小节,每次挥笔作画,必是酒酣耳热时。只要看到吴道子在挥笔绘画的时候,一定是在他喝完酒,耳根子都红了。
唐宣宗(西历847年)时,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有人称他为"吴道真君"、"吴真人"。
吴道子的画,大致上都是承传于师父张僧繇。但是他自己又创作另外一套画法,改变了张僧繇的画法。因此不论从哪方面看,画法都超过张僧繇。吴道子为东都洛阳、西都长安的佛寺、道观,绘制了四十多间壁画,都是菩萨、鬼怪一类的画。但是每幅画上的人物表情都很生动,一个人就属于一个面相,都没有相同的。
景公寺《地狱图》中的“帝释”护法神,永寿寺中山门上的两神,都是当时最绝妙的艺术品。朱景玄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我家有位姓尹的老仆人,大约有八十多岁了。一次,听老仆人说:我亲眼见到吴道子在我家的宗庙中门画家神时,只见吴先生长笔一挥,瞬间,在家神的头顶上画出一个就像圆月似的的圆轮金光,就好像看到真正的月亮似的。所以有的人便称吴道子为天神。还有一位景公寺的老僧人玄纵说:“吴先生画成这个寺院的《地狱图》后,京都里的人都来观看。看了之后,便惧怕死后真的会進到地狱中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这些人都修心性做善事,连市场的屠夫和鱼贩都不卖鱼肉了,就是因为怕杀生而得到相同报应。”
郑(ㄓㄥ?)。( zhèng)
【姓氏来源】
1、源自于姬姓:周宣王公历前806年封其弟姬友于南郑(陕西省华县东)
2、源出于子姓:子姓郑氏出自商朝郑国,商朝灭亡后,子姓郑人被周朝迁至渭水上游。
3、源自姜姓:姜姓郑氏出自于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之后。周初,姜太公之子井叔被封于郑(今陕西省凤翔市),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
4、南唐后主李煜之子李从益封郑王,李煜降宋后,李从益之子元和逃避民间,以父亲封号为姓,改名郑元和。其后人沿之,奉李从益为始祖。
5、金朝女真人石抹氏族、清代满洲八旗舒穆禄氏和郑佳氏等亦都改汉姓。
【历史名人】
郑成功
郑成功(西历1624-西历1662),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十五岁入南安县为“秀才”,再经考试,为南安二十个“廪膳生” 之一,后拜浙江虞山大儒钱谦益为师。所以郑成功不但能诗、能文,也擅长书法。同时他又耳濡目染父亲的各种军事活动,周边也围绕着历经海上风霜的郑芝龙亲信。西历1645年,隆武帝诏赐郑成功,赐姓朱,名成功,封忠孝伯,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挂诏讨大将军印。从此大家尊称为“国姓爷”。
清兵入闽,郑成功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西历1662年)郑军水师冲过荷军防线,先在赤嵌楼以北的禾寮港登陆,直逼普罗民遮城,普罗民遮城的荷兰守将弃城投降,便结束这场“鹿耳门之战”,郑成功因而收复台湾。
只是郑成功待人是非常宽厚的,不但让所有的荷兰士兵及家眷都离开,每个人可以带走多少东西,几乎都按荷兰自拟条约中的规定,郑成功充分展露了尊重与宽容。
事实上,荷、郑血战的同时,郑成功便已着手建设台湾,除了设立官署,清查田籍外,还下令屯田,允许官兵圈地成家,并招募大陆沿海居民来台开垦。因此,虽然荷兰人败归后不到半年,郑成功便于永历16年5月8日因病逝世,但在他的努力规划下,一个汉人社会架构已在台湾隐然成形了。
郑成功,这位西方人眼中的国姓爷,明室赐封的延平郡王,民间信仰庙宇中祭拜的开台圣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更是台湾发展史上不能被遗忘的人物。据统计,台湾共有六十三座开台圣王庙,而台南市的“延平郡王祠”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前无古人”,延平郡王祠内的一块横匾上所写,这四个字已道尽郑成功的一生,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郑成功。明朝皇帝赐姓、清朝皇帝给他谥号,能于不同的两代皆受到当朝肯定的,除了郑成功外,没有第二人。
王 (ㄨㄤ?)。( wáng)
【姓氏来源】
1、出自于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進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于妫姓: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于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于田姓:公历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少数民族改姓为王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
【历史名人】
王羲之
王羲之(西历303-西历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位是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善书法,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位儿子王凝之官位是左将军,因曾担任过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或是“王会稽”。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发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知道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笈?”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便笑笑的说:“就是看你枕头下的《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就会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说:“等到我长大成人,倒不如就教我吧。因为等到我成人,恐怕我小时候的书法才华就会消失了。”父亲听了非常的高兴,于是就给他《笔说》。果然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法便大有长進。王羲之的母亲看见王羲之的進步,便对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王策听了,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往后一定会比我更有名气。”
当王羲之20岁时,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个个穿戴整齐,刻意保持矜持,希望能够被选中。却只有王羲之,好像不知道有人要来提亲这件事情,竟然还躺在东边的竹榻上袒腹嚼饼。欷太尉的人看到后,回去便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王羲之竟然不动声色的躺在东边的竹塌上,不禁拍手赞叹的说:“这就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王羲之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唐太宗看到后,便视这些书法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王羲之的书法就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据说他的行书真迹《兰亭序》便随葬唐太宗。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而在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的仪式,在更换原本的祝祭文的木板时,工人们削去王羲之写过的木板时,发现他的笔迹竟然透入木板有三分之深!由此可见王羲之雄厚强劲的笔力
下一篇文章我将会写:[中国姓氏文化]:之三:冯陈褚卫,请大家继续关注我啊。
[中国姓氏文化]系列文章已经写好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