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加工店起名(一张锯片年销过亿 看临沂河东五金小作坊如何成长)
靠一张锯片年销售1个多亿,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出口欧美、东南亚……刚进入昆宏工具车间,记者就被一张超大锯片吸引。“这是我们厂的新产品,直径4.6米,目前国内就我们一家能生产。”昆宏工具总经理沈如凯介绍,锯片越大,生产工艺越复杂,要求也就越高。大直径的锯片主要应用于矿山开采,锯片直径大能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小作坊自产自销
创始人挑着担子卖全国
昆宏工具是河东区一家专业生产圆锯片的民营企业,它的起步与改革开放以及河东五金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五金城的发展,就没有我们昆宏的今天。”昆宏工具创始人沈自斌如是说。上世纪70年代中期,年轻的沈自斌跟着“大部队”到东北闯荡,为了吃饱饭,沈自斌在一个村集体下的铁工艺作坊打工。改革开放之后,沈自斌了解到,老家发展迅速,于是带着家人回到临沂谋出路。
上世纪80年代的河东盛行五金制造加工,可谓“家家叮当响,户户冒青烟”。受环境影响,沈自斌挑着刀剪去大城市卖,走了近半个中国,“那时候,我们这边几乎家家生产菜刀剪子,只有走出去才能卖个好价格。”这一走就走了6年,走得远见得多,沈自斌发现,为了生活方便,家家开始自己打井吃水,市场对压水井需求量变大。1986年,沈自斌租了一个占地2亩的院子,起名东郊铸造厂,开始生产组装压水井,开始了第一次转型。“生产出第一批货后,扛着一个当样品,全国跑市场。”到了1991年,随着市场发展,沈自斌的东郊铸造厂又开始生产水泵。靠着早年跑下的市场,水泵生意做得热火朝天。然而1996年,民营小企业越来越多,由于水泵技术含量低,企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多种因素促使沈自斌必须转型。
尝试转型
没钱买新设备买来旧设备自己改
“接触锯片也是不经意间,那时河东也有几家做的。”沈自斌回忆,考察过程中发现锯片的原材料要求高,原材料都是来自几大国有钢厂,且生产厂家也不多,不行就做锯片试试。生产锯片不是生产菜刀这么简单,但是他决定尝试一把。当时生产锯片的设备昂贵,1996年,沈自斌缩小了水泵生产规模,加快处理库存,筹集资金进行转型。“当时钱只够买二手设备,改造后生产锯片。”靠着改装旧设备,沈自斌生产出第一片木工锯。“那个年代,只要产品合格,销售不用愁。”沈自斌告诉记者,是市场给了自己不断提升工艺的机会。1998年,临沂昆宏工具正式成立。
没有哪一个行业是长盛不衰的。2002年,随着国家实行退耕还林、禁止乱砍乱伐,木工锯的市场逐渐萎缩,昆宏工具再次到了转型的路口。此时,对锯片行业熟悉的沈自斌决定转型生产金刚石锯片基体。“只有更新技术,提高工艺,才有出路。”然而当时沈自斌刚建设一个占地20亩的工厂,手中已经没钱购买设备了,他借钱购买了两台最小的设备。
落后就要淘汰,“赤脚”的昆宏跑着追赶同行,“赚点钱就更新设备,咱得跑才有可能赶上人家。”沈自斌感慨道。2010年,儿子沈如凯接替了沈自斌的大部分工作,此时的昆宏工具已颇具规模,年轻的沈如凯有着自己的想法。“我想把我们所有的生产工艺都做成最先进的工艺,拿出更好的产品。”沈如凯一头扎进了车间,与技术人员研究提升生产工艺,每一个细节都严格对待。
细节挽回生机
依靠落后设备生产出精品
什么样尺寸、多少厚度的锯片能耗最低,矿山开采需要什么工艺的锯片?沈如凯抓住每一个细节不放。对于矿山开采,锯片的尺寸相对越大,效率越高,能耗会越小,沈如凯跟团队将锯片直径从3.6米不断变大。2017年,沈如凯的团队专门从钢厂订购了一批5.2米宽的优钢,生产出直径达4.6米的锯片基体,“钢厂就从没有生产过这么宽的优钢,考虑到太大会超高或者超宽,因此没有超过4.6米。”
4.6米的锯片基体出现后,并没有受到市场的热捧,对此沈如凯却毫不担心。“现在都在讲降能耗、降低污染,我们的锯片有这个优势,相信以后会有它的市场。”得知沈如凯生产出国内最大的锯片基体,有同行来看了好多次,每个步骤都看得很仔细,但是回去就是生产不了。沈如凯告诉记者,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及产品质量,才能让企业保持活力。
在河东区,许许多多像昆宏工具这样的五金企业,从小作坊慢慢成长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背后不仅有河东五金行业发展的身影,还有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
丁振年 王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