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姓陈宝宝起名字(菊英面店新华路分店昨天停业 菊英创办人老颜的女儿说:我们两年多前就不参与了,爸爸
昨天,一则消息在不少杭州人朋友圈热传,“菊英面店新华路分店要关门了。”
昨天中午,记者赶到这家店,玻璃上贴着通知。很多顾客来店里吃面,员工说,店现在关了,不好意思。
昨天,菊英面店新华路分店已经停业。
店里桌椅已经挪在一起,员工说下午有车子过来,拉到其他分店。
听店员说,新华路店8个人,除了收银的是杭州人,其他人多来自安徽,两个烧面师傅来自东北,三年前开业,他们从其他分店调过来,一直干到现在。
“来吃面的都是附近老街坊,中午生意最好,一中午最少能卖200碗,用掉4袋面。”停业具体原因,店员说不清楚,不过近两年房租一直在涨。
记者联系这家店的房东,她说不太清楚菊英这家分店为什么提前退租。
“菊英来之前,这里也是餐饮店,现在已经有人来咨询店面招租情况,可能以后还是开餐饮店,毕竟附近开餐饮店的很多。”
下午两点,其他分店员工陆续赶来搬东西。分店经理告诉他们,“我们现在不是说不开了,这只是‘置换’,将来还有新的门店……”
“杭州十大必去的面馆”曾排名第一
因《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大火
1993年,颜宝福和妻子许菊英在中河南路开了一家面店。27平方米,厨房6平方米,上厕所要去百米开外的公厕。
“我们也是生活困难,才想到开这家小店的。刚开出来,生意非常惨淡。第一天才卖了9碗面,两三天后10碗,五六天后12碗,第一个月才用掉两三斤面……一年之后每天才卖五六斤面……”2016年,老颜曾向快报记者回忆。他把开店前八年叫“八年抗战”。“之后就好起来了,每天能卖100多斤面。”
后来的菊英面店,在杭州名气很大,一份流传很广的“杭州十大必去的面馆排行榜”,菊英排名第一。
真正火到全国,还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
2014年4月,陈晓卿执导的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第五集“相逢”讲到菊英面店,播出2分41秒画面,配文362字,至今读起这段解说词,耳边还会回响李立宏那深沉浑厚的声音:
学者把杭州称作中原在江南的语言飞地,依据是杭州话中突兀的儿化音。
一种食物,片儿川,最能说明这一切。不起眼的铺面,不繁华的地段,然而食客络绎不绝。
这家面馆至今只有7张桌子,每日仅营业半天,一年固定放两个月暑假。这仍然没有抵消杭州人对这碗片儿川的热情。
每天面馆营业结束,颜宝福都要里里外外擦拭一遍。这种坚持也体现在老颜对于食材的选择上。
每天5点,面馆开始忙碌,猪膘肉熬猪油,煮面保持浓香。
一年四季,笋的出产总有青黄不接的时候,但为了笋与人的持续相逢,老颜会跑遍杭州周边,尽可能把最合时宜的竹笋,请到热气腾腾的碗里。
雪菜要用头茬菜,叶子和菜梗的比例也要老颜亲自把关。笋片与雪菜都是江南味道,一白一青,一鲜一酸,紧跟时令。在汤头中短暂汆熟的面条,显然是北派面食习惯的延续。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落在食物上,都是不露声色的简单。
画面中,有老颜的一段旁白:人家说我大概有点毛病,有可能,没有毛病的人坚持不了,几十年来搞卫生,又不是一个月两个月,每天都擦,可以说现在不大有的。
老店拆迁几乎放弃
温州老板接手经营
2017年7月,中河南路老店拆迁后,菊英一家在中山南路368号开出新店。
出名后,找来投资的、合股的、加盟的、学艺的……络绎不绝。老颜不胜其扰,在店门前显眼位置挂出“不开分店、不加盟、不转租,无技术可教”的告示,底下还加了一句“请放过我”。
2017年8月,快报记者采访颜宝福和妻子许菊英时,听他说到一位温州人——当时老店拆迁后,老颜一度不想干了,一个在店里吃了十多年面的温州老板及时出手。
温州老板姓陈,50多岁,一直在杭州做鞋子生意。当时老颜告诉记者说,现在店里的法人代表也换成了这位陈老板,自己入的是干股,算是“中国合伙人”。
2019年端午节后,颜宝福和妻子许菊英、女儿颜美陆续离开了这家店,经营权转让,温州陈先生接下了面店。
2019年至今,菊英面店在杭州迅速扩张,分店开出十多家:延安路店、新华路店、建国北路店、体育场路店、清泰街店、中山南路店、庆春路店、交运大厦店、四季青店、滨江宝龙店、湖墅南路店、文三路店、滨江宝龙店。
老颜女儿颜美:
爸爸说,他有时候做梦都梦到在做面
昨天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了颜宝福的女儿颜美。
“爸爸今年67岁了,慢慢地老了,想起以前开面店的日子,他会有些感伤,人甚至有点抑郁……”颜美在电话里说,“以前是拼命做、拼命干,不做面了,老爸一下子精神松散掉了。”
1993年菊英面店开创那年,颜美上小学六年级。“我今年都40多岁了。”
记得那时候,爸妈在中河路上开面店。营业执照上是许菊英小吃店,招牌上叫菊英面店。
因为太忙,他们没时间照顾我,我一直在奶奶家里长大。
印象中,他们为了生存拼命干活,那时候很苦:我上初中的时候,爸爸早上两三点起床,除了做面条,还有包子和馄饨。
实在太累了,就主要把精力放在面条上。
老面店那时候,有十多种面条,卖得最好的是片儿川,生意最好的一天能卖六七百碗。
店里除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有四个女员工,只有爸爸一个男员工。
收银员是王玲大姐,比我大几岁,现在在大关新开的一家面店做服务员。
当时店里生意很好也很忙,爸爸妈妈和三个烧面师傅连轴转。
烧面师傅福建人曾美清,比我小一岁,现在是鼓楼店里的烧面师傅。
烧面师傅包雪莲,我叫她小包,现在不知道她去哪里了。
烧面师傅陈小琳,现在算来也快50岁了,分手后至今没有她的音信。
2017年,我们搬离了中河南路,搬到中山南路。
开了两年店,我和爸爸妈妈就离开了。我记得我是2019年的端午节离开的,爸爸妈妈坚守了几个月,最后也离开了。
现在的菊英面店,经营者是温州人陈哥,和我们家是朋友关系。
他很关心我爸爸妈妈,每年都会来看看。
爸爸人虽然离开了面店,但心还留在那里,一直没有真正离开过。
因为新店来了烧面师傅和配菜师傅,爸爸妈妈都会过去指导一下这些新人。
每天,妈妈会陪着爸爸,逛逛钱塘江、西湖、城隍山和吴山广场,常去的地方是河坊街一带。
爸爸妈妈去公园散步,好多人都会问,“你们还开面店吧?我们肯定去吃的。”
现在面条的一些做法,和他的初衷不太一样。但毕竟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改变,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在常常会回忆以前,那时候虽然苦,但也很快乐。
爸爸说,他有时候做梦都梦到在做面。他呀,一辈子对面条太较真。
我们不敢在他面前提起以前的事,他会非常感伤:一下子不做面店了,成为我们全家人的回忆……
颜宝福和许菊英近照颜美提供
颜宝福原来是杭建公司工人,年轻时和朋友去钱塘江边抓鱼,邂逅了船家女许菊英。老颜属鸡,菊英属羊,比他大两岁,两人是姐弟恋。
许菊英说,他到我们住的船里来看一下,我们就认识了。那天如果我出去抓鱼,就碰不到了。
老颜说,他连自己生日都不记得,不过有件事一辈子记得很牢,就是第一次见面,24岁的许菊英齐肩发,蓝底白圆点上衣,茶色裤子,脚上穿了双套鞋。
1980年结婚,1981年有了女儿颜美,1993年面店开张,用的是妻子的名字。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董吕平 程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