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徐姓宝宝起名(变与不变?2023年春节回乡感悟)
转眼间,这令国人难忘的兔年春节又快要和我们上班族说再见了。感谢工作单位,帮我这个“外来进城务工人员”排在了假期最后一天值班。带娃值班的我昨晚就想写点东西纪念一下这个特殊的春节,一直拖拖拉拉拖到快下班了,娃老老实实看动画片去了,我才提笔,看看能不能利用这最后这不到1个小时时间写篇文字吧。
上一次提笔写春节回乡见闻还是鸡年,五年前的春节,还没有疫情、没有“小阳人”,也没有这么多与阳有关的元素。那时的我文字是关于大工业发展下被遗落的村落的,今天呢,主要是想写写乡愁方面。
我的家乡
我的老家,在苏北地区一个沿海乡镇的一个非沿海村庄,村子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子,村口竖立着上个世纪90年代的赣榆县人民政府立的“秦代造船圬工村遗址”的石碑,相传我们村庄有2000多年历史,当年为徐福东渡制造船只的船匠就住在我们村,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村里的绝对大户徐姓人家都有一门祖传的营生手艺——造船捻船,如今这门手艺伴随渔船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近乎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说实话,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五年前鸡年以及再往前猴年那三篇文章描绘的不在一个层面上,农村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国乃至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来看,也还是不错的。大工业改造给这个小镇和小镇5万多人口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两个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以及临港产业区、连云港港口赣榆港区的拔地而起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想想多年前还和家里兄弟们争论他们到底对老百姓有没有什么好的影响,我想现在已无需争论。村里的老百姓,青壮年文化层次低的做体力活的,在周边的企业里,只要肯干,一个月五六千块的收入基本没有问题;年龄偏大至60岁左右的大娘、婶子们勤劳点的去一些小工厂、作坊干点活,一个月也差不多有三千块的收入;全国文明乡镇、2个全国文明村也是名声在外,尤其是西棘荡村,这里出了时代楷模钟佰均,这个村的村集体收入也超过了1600万,村民人均收入超过了4万多块;继204国道、汾灌高速穿境而过后,青连高铁也早已建成通车;靓丽挺拔的柘汪新城也已烟火气十足… …一幅幅崭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为什么要回老家过年
关于这个问题,在这个春节看了太多的文章和短视频作品,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主要还是:亲情、乡愁、团圆这几组关键词。
故乡,老家,都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地方,最近热播的大剧《狂飙》里的高启强“那样子的人”都对旧厂街如此留恋。更何况我们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搬砖人。在老家,有我们从小到大走过的道路、玩过的河湖、读过的学校… …虽然它们可能早已有了很大的或者小小的变化,可是,只要你走近它,那种回忆感是一定会直入你的内心的。而这种回忆,也是深深根植于我们内心的。
儿时的回忆里有和妹妹的打闹、有和堂弟寒假里一起“放火”的刺激、有跟着做英语老师的老哥提前学习初中英语的认真、有崇拜海州师范出身二哥漂亮书写的膜拜、有听说大我四五岁大哥冬天故意把脚放在被子外面把自己冻醒起来继续学习的励志故事,也有小伙伴们一起惹祸的疯狂经历。当然最难忘的还是父母的教育和辛苦,儿时的我极其调皮捣蛋,为此挨了父母不少打,尤其是父亲打得更多。
父母为了把我和妹妹培养成才,辛苦了一辈子,父亲年轻时候外出打工、“闯东北”,家里地最多的时候有20亩,三娘、大姨、三姨他们经常帮我们家干活,我初中毕业那个暑假更是切身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那时候父亲还在外地打工,暑假里跟我母亲两个人干了很多农活,挖化肥、浇药水等等,好几次外面一片漆黑时候我们才回家。还有一次我和妹妹陪着父亲推着收割机在乡里绕了半圈,最后父亲买了3根冰棍,我们3人1人1根吃得还很开心。家里还养猪,母亲卖了差不多20年的豆腐,直到来东海帮我带孩子才放弃了这门手艺。记忆里的父母总是在辛苦做事,在那个年代培养我们上大学,家里还没欠上饥荒已属不易,后来家里还新建了瓦房、楼房,还给我买房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记忆里还有家里各位长辈的诸多教诲,家风淳朴的我们也在努力传承着这种优良的家风,老家在镇里评上了文明家庭、我和我的小家评上了县级文明家庭、江苏省生态环境系统最美家庭。
在老家过年时候,我做了很多短视频段子,也看了很多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撒贝宁的那句话:中国人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情境就是背井离乡。在家过年的几天,我每天除了陪陪家人、炒炒菜之外,都在努力寻找回忆,让我父母看得都直说我,长不大。看春晚看了一半,孩子们要睡觉,我和妻子陪两个孩子洗漱上床后,我又溜下来想陪父母一起看到新年钟声响起,可今年就要满60岁的他们却也早早睡去,要知道我们一家人打我记事起,每年春晚都会看到最后的。玩儿儿时玩过的陀螺、划鞭,甚至还去小河边在厚厚的冰上点了一堆火。我还带着两个孩子跑去炸了牛粪。看着他们开怀大笑的样子,又让我感慨万分。
大年初一那天,虽然拜年的队伍越来越短,可我也尽可能把每一个应该去的长辈家都去个遍,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在族谱面前磕几个头。儿时的我特别喜欢走亲戚,现在也是,可是当年的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们都已拖家带口,长辈们也已增添了些许白发,走亲戚再也不是儿时的那种感觉了。时间真的过的飞快,一转眼的功夫,一年的春节又过去了,虽然在家的几天我每天都努力让自己少睡觉,生怕时间过得太快。昨天就要返程了,天气依然寒冷,我吃过早饭又溜达到村口的石碑跟前,录了一个短视频,介绍一下我们“圬工村”的历史文化故事,用这样一种方式跟故乡的年味儿说声再见,也是表达对父辈们营生手艺——造船捻船手艺的尊敬之意。
临行前,孩子们挥手说再见,我觉得这个场景特别应景。又让他们来了一遍,我完整的录了下来。
回家过年的安逸只是一时的,在外的奔波和劳碌才是主旋律。我是幸运的,工作地离家乡只有一百多公里的里程,母亲过来帮我们照顾孩子陪伴在我们身边,一直不愿意离开村子的父亲也马上来我们身边生活。可即便是这样,恋旧的我仍然非常怀念家乡,每次年休假我都几乎全部是带着孩子在家乡度过的。
新的一年新的愿望
昨晚,成立十年的时代电脑足球队举行了十周年庆典,兄弟们在一起把酒言欢、叙旧言谈,我说十年磨砺、风华正茂,十年已过,是球队陪伴我在东海这座异地小县城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大青年”;十年已过,让我们兄弟齐心,一起迎接下一个十年。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在故乡度过了近40个春节。虽然那时候的春节都停留在我的回忆里,可能再也回不去了。虽然春节一直在变化,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也一直在变化。虽然年味儿不再像从前那么浓厚,我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少年。可是,年还是在老家过才有味,在老家过年,在父母身边过年,我们还可以是个孩子,可以逃避一切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可以好好享受孩子的时光;在亲人身边过年,在我们从小长大的地方过年,我们还可以离我们的乡愁更近一点......
新年的愿望就是,每一个年都要回老家度过。
——2023年1月27日(大年初六)晚11:52于东海县牛山街道某小区床榻(下午没有写完,陪老婆孩子去购物、吃饭、学习、玩耍,直到11点又回到床榻继续完成这篇文章,完成兔年春节回乡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