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 起名-菏泽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红色地名5个,一起看看
孙智敏
10月17日,菏泽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红色地名5个,分别为牡丹区大黄集镇杨湖村、安陵,牡丹区何楼办事处晁八寨、曹县韩集镇红三村、曹县邵庄镇王厂。
牡丹区大黄集镇杨湖村
220国道大黄集镇驻地东行约3公里,就到了大杨湖村。在大杨湖村村头竖立着一块村名碑。村名碑的正面书有“大杨湖村”几个大字。碑的背面刻有村名的来源:明永乐年间(1402年-1424年),杨氏由曹县迁此建村。1946年,著名的大杨湖战斗就在此爆发。村名碑上的记载和该村的《杨氏家谱》上的记载基本吻合。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杨氏世祖杨成由曹县徐圈前来建村,因地处灉水和汜水之间,以河为湖,取名镇杨湖。明正德年间,杜姓和王姓先后迁入,议商改村名为大杨湖。该村共有村民1800多人,杜姓村民约占三分之二,其他姓氏有杨姓、王姓、戴姓、郭姓等。
1946年8月下旬,国民党出动14个整编师共38万人的强大兵力,向晋冀鲁豫解放区发动进攻。当时刘邓大军刚刚打完陇海战役,人困马乏,粮弹两缺。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刘伯承、邓小平决定集中现有兵力,首先歼灭孤军冒进、占领革命根据地大杨湖村的敌整编第三师,一举扭转我军在中原地区的被动局面。在刘、邓首长主持召开的各纵队司令员参加的作战会议上,时任六纵司令员的王近山主动要求担任主力,并勇立军令状。王近山慷慨领命,率部直扑整三师师部所在地——大杨湖。当年的大杨湖村是一个仅有2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经过一场残酷的较量,王近山攻克了大杨湖,全歼敌三师,活捉师长赵锡田。定陶战役(大杨湖战役)历时5天,晋冀鲁豫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1个整编师师部、4个旅共1.7万余人,其中俘1.2万余人,缴获坦克6辆及大批军用物资。这一胜利,连同中原军区部队突围的胜利和苏中大捷,对整个解放区的南部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
如今的大杨湖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对于这个村子来说当之无愧。据杜海生老人介绍,从早期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后来的抗美援朝,大杨湖村出了近百名烈士,其中女性烈士占有一定比例,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可以说这个村子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里是一块当之无愧的红色土地,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人民。
牡丹区何楼街道办事处晁八寨
牡丹区何楼办事处有一个以晁姓为主的村庄——晁八寨。
晁八寨村离菏泽城4公里,属何楼街道办事处管辖。据《晁氏族谱记载,明正统年间,晁氏第十三世孙晁友,由曹州西北(今牡丹区吕陵镇)晁楼迁此建村,取名晁大庄,为建村之始。现晁八寨村分设为三个社区,分别为晁大庄社区、子母树社区、晁寺社区,共包含晁大庄、晁寺、子母树、晁楼、周庄、孟庄、堆庙、田庄8个自然村。过去这8个村曾建成一个寨子,因此取名晁八寨。共有村民6000多人,村内有秀生河,万福河流经,南距日兰高速路10千米,交通便利。村南建有晁八寨祠堂,为解放军南下干部集训出发地。现为本村红色教育基地。
1948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为配合“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一新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内要求华北各解放区在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准备3万至4万各级干部随军前行,接管江南解放区。1949年,遵照上级指示,从冀鲁豫边区抽调的5987名干部、战士,南下时编入军队建制,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南下支队”。司令员为傅家选,政治委员为徐运北,参谋长为万里,政治部主任为申云浦、副主任为郭超,供给部长为陆耀海。全区南下干部在冀鲁豫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从1949年2月28日到3月30日,在菏泽城南晁八寨进行了一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时事政策学习。为了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全支队的同志胜利完成南下任务,支队党委(即区党委)要求全支队各级党委(包括大队委员会即地委、中队委员会即县委、班委即区委)在南下途中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3月下旬,全支队的同志都发了军衣、被褥、雨布、米袋和老区人民慰问干部的鞋子等日用品。3月26日,冀鲁豫边区党委在晁八寨举行欢送全体随军南下同志大会。1949年3月31日,南下支队全体干部战士,身着崭新的草绿色军服,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从菏泽晁八寨整队出发,踏上了南下的征途。这一个多月的历史,为晁八寨村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矗立在村中的“南下支队干部集训基地旧址"纪念碑,昭示着6000南下儿女精神永存。现为菏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牡丹区大黄集镇安陵
安陵村位于牡丹区、曹县、定陶县的交界地带,距离地级市菏泽市西南方向24公里,距离220国道上大黄集镇7公里,旁还有日东高速,交通便利。
相传该村建于先秦,有安氏立村,居于高丘之上,名安陵(另说因秦相魏冉采邑定陶,死后葬于该村东南约3里处称安陵墓,又称安陵堌堆,故该村“世称之安平陵”,简称“安陵”)。
1368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镇安陵集),设巡检司,次年再徙治盘石镇(今曹县城址)。
1938年,安陵村党支部研究决定,联合这些民间抗日组织形成合力。当年,各个群众组织的代表在安陵村集合,成立了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总部就设在安陵村,大大促进了鲁西南地区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
1939年,中共曹东县委驻地。
1939年秋,冀鲁豫支队司令部长驻该镇西门里韩家大楼。
1941年2月,以该村为中心建立了”菏泽抗日县政府”,为市境内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1949年2月,改名安陵县。
1949年8月,南华、安陵县撤销,大部并入菏泽县。
曹县韩集镇“红三村”
红三村为抗日战争时期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策源地,素有“小延安”之称。1940年底至1941年初,鲁西南地委、军分区独立团、分区游击大队200人左右,在六七千顽军包围及进攻下,顽强坚持三村斗争,取得最后胜利,保住鲁西南根据地。红三村从此闻名天下。1977年被省命名为“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因日本侵略军在作战地图上用红笔把三村圈在一起,并写了个大“赤”字,故人们称之为“红三村”。
“红三村”位于韩集镇西北2公里处,是鲁西南革命斗争发源地,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首府和中心,现被列为山东省革命纪念地重点保护单位。“红三村”含刘岗、伊庄、曹楼三个行政村。三村鼎立成“品”字形,象一把三刃刀,又象一座连环堡,天然的地理位置,人为的历史因素,促成了三个村的重要历史地位。
早在1935年春,地下党员王石钧、刘齐滨、袁复荣等同志,即在韩集(距三村四公里)、桃源集(距三村八公里)一带从事革命活动,相继建立起地下交通站、农民协会和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并于1938年10月组建抗日武装大队。1938年3月,刘岗建立党支部,系鲁西南第一个村支部,遗址即该村刘氏家祠。1939年7月,中共鲁西南地委设驻刘岗村,抗日武装大队编入杨得志、崔田民领导的冀鲁豫支队。三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配合武装力量,开展减租减息、除奸反霸斗争,根据地内呈现一派勃勃生机。对此,敌人恨之入骨,闻之胆寒,日寇、汉奸、顽杂军多次征剿,皆遭惨败,他们在军用地图上,用红蓝铅笔将刘岗、伊庄、曹楼圈住,中间写一“赤”字,意即“赤化”。三村人民反为此自豪,红三村亦因此得名。1940年8月,日、伪、顽军万余人,由顽军王子魁作先导,直向三村进逼,四面紧缩包围,意欲占领我红色根据地,拔除鲁西南抗日红旗。面对几十倍于我的强大敌人,兵民坚持地道战、游击战,组成联防,开展保卫三村、保卫根据地的斗争,避实就虚,主动出击,与敌巧妙周旋,伺机歼敌,大小战斗几十次,历经四个月零三天,终于配合黄河北返回的主力部队,一举击垮敌军,歼敌1500人,缴枪近千支。创造了平原的抗争待援,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
曹县邵庄镇王厂
《曹县地名志》王厂村词条载:明万历十四年(1586),判官杨应芳于此建官营船厂,故名王家板厂,简称王厂。清末学者、清光绪十年版《曹县志》的编纂者王公奖及其弟学者、廪膳生王公樊,人称“二王先生”,生于此村。1958年修太行堤水库时南迁三里,改名万福村,1979年复名王厂;1943年9月28日,王厂战斗发生于该老王厂村一带。
王厂战斗,又称王厂血战,是冀鲁豫边区抗击日寇大“扫荡”的著名战斗。1943年9月28日,日本侵略军共1万余人,发动了大规模的秋季大“扫荡”。在曹县西南的王厂村一带(战斗的主要地点是今曹县邵庄镇郑庄自然村),朱程司令员(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袁复荣专员等,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被敌包围壮烈牺牲。王厂战斗死亡朱程以下干部三十三人,战士三百余人,是从一九三七年我党在鲁西南活动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
《中共山东省菏泽地区党史大事记》王厂血战词条载:1943年秋,日军为摧毁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秋季大扫荡。9月27日,日伪军一万余人扑向鲁西南根据地,以闪电战术,将集结于曹县城南王厂村北太行堤一带的鲁西南军分区指挥所、专署机关、民军一团、分区骑兵连包围。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朱程、专员袁复荣沉着指挥,经过激战,民一团、骑兵连大部和驻扎在高堤圈的二十一团全部突出重围。28日,朱程、袁复荣等首长率指战员300余人被日军包围。他们在王厂附近凭借一座土围子和日军进行了生死的搏斗,战胜了敌人的数次冲锋和毒瓦斯武器进攻。下午4时许,弹尽粮绝,敌人冲入院内,与敌展开肉搏战。朱程司令员、袁复荣专员、桑玉山团长、魏明伦团政委等100余名指战员全部壮烈殉国。
王厂战斗遗址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43年10月13日天津出版的伪《庸报》记载,28日“曹县西南方伪总司令朱程战死。”
1943年9月28日上午,“王厂战斗”打响。朱袁部向王厂西南方今邵庄镇郑庄村突围,不过朱程司令员已安排非战斗人员各自突围。战斗开始不久,袁复荣已受伤。他的警卫员架着他往郑庄村边走,他认为自己受伤已经无法安全突围,加上个人特征又太明显,就让警卫员把他埋藏在郑庄村一处柴草堆里。(据村民介绍,当时郑庄属顽杂张盛泰部统治区,郑庄村王庄自然村外号叫王四盒子地主不让村民开寨门,当然他担心村庄遭灭顶之灾,致使朱袁部未能进入郑庄寨内,不得以才进入郑庄村西张庄自然村西侧土围子。战后王四盒子一家害怕报复,躲到外地。解放后,历次运动王四盒子一家没少批斗。)王厂战斗结束后,成功突围的警卫员来到袁家,找上家人一同去郑庄村找人,柴草堆仍在,但全无人迹。在群众收殓的烈士遗体里,也没有认出袁复荣。“他两条腿不一样长,应该容易分辨,可就是没有找到……”袁勇(袁复荣之侄)哽咽着说。据当时通讯连长高荣华《王厂战斗亲历记》所述,“王厂战斗”中,我们有些好容易突出重围的小分队,尤其零散人员,在逃出虎口后又遭狼害,被日伪组织或顽杂武装所杀害。文中还写道“据生还的袁复荣专员的警卫员小肖同志讲,在慌乱中他俩走散,他听说袁复荣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在返往根据地途中被国民党张盛泰部杀害。”当然,烈士遗骨下落如今已永远成谜。
孙智敏 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政协曹县十三届常委,政协菏泽市十六届委员,曹县乡土历史爱好者,菏泽市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曹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头条号:老虎69090,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