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男孩起名

2016卢姓男孩起名-韦力的2023年度书单

发表于:2024-01-12 14:36:44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韦力的2023年度书单

《出版的正反面》,徐海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

作者徐海先生长年供职于出版机构,深谙出版的方方面面,他的这部著作分为宏观思考、作为组织的出版社、经营的细节及出版的陷阱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章节。作为当代出版人,他系统地思考了现今出版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认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出版业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他以极其凝练之笔,用两千字讲述了世界出版极简史,在谈到雕版印刷的形成机制时,他以印章代替签字来作对比,认为雕版印刷的发明产生了复本概念,这才是真正的出版的开始。他还讲到了雕版印刷形成的版片堆积如山,由此催生了现代印刷技术,尤其是激光照排,引领了印刷业的革命。他由此论述到了当今的短视频促使火车上、地铁里捧书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人们的注意力从文字又转为了视觉,作者将此视为返祖现象:“发达的网络将所有人连在一起,等于回到了原始社会。”其结果是回到了不需要文字,也不需要出版的时代。

接下来作者话锋一转:“如果孔子时代有视频,就不再会有记录他语言的文字”。这种局面尽管难免让出版人灰心丧气,但作者认为,这种变化是长期性的。他注意到在漫长的历史中,凡是来得快的去得也快,报纸、电视的诞生远迟于图书,它们受冲击的程度远烈于图书。“需要传达的信息越快,媒介消失得越无踪”。昨天的报纸就是今天的废品,上月的新闻本月就成了旧闻,但图书不是片刻可以读完,也不是一天可以生产出来的,其韵味通过反复咀嚼得以提升。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产品的稀缺性决定其价格,所以作者认为,图书作者的创造力没办法实现弯道超车,越是经过时间打磨的作品,越能彰显其价格。这些理性思考不单纯是站在出版人角度憧憬未来,同时也是一位实操者以其经验来洞察未来,书中谈到的大量观点对相应从业者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

韦力的2023年度书单

《读书与藏书:27位文化名家的私人阅读史》,绿茶著绘,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4月

绿茶先生尚在求学时期,就到北大附近的著名书店风入松作兼职,他的选书才能很快受到店长重视,由此崭露头角。此后他供职于业界极具名气的《新京报·书评周刊》,曾任《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文史参考》主编、中信出版社副总编等职。近年来适应新形势,他在网上开直播,通过巧妙的形式来推介新出版物,每年还参加各种图书评审会,从选书的眼光来看,绿茶先生绝属一流。

这些年来,他出版了一系列与书有关的作品。除本书外,另有《在书中小站片刻》《如果没有书店》《所幸藏书房》等等,所有作品都围绕一个“书”字。他的这部新著在撰写方式上与其以往有所不同:他不再是站在上帝视角来评价每一本书、每一位书人,而是坐下来与书房主人对谈,并对每间书房客观描述,本书的内容正如书名——他写到了27位书房主人。

周作人说,“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但人是奇怪的动物,越被限制的东西越有吸引力,就像古人觉得雪夜闭门读禁书,是人生一大快事。当今是快节奏的时代,即使有幸认识书房主人,也很难有时间到其书房中肆意观览,绿茶的这部书满足了不少读者偷窥他人书房之癖。

韦力的2023年度书单

《海上古籍风云录》,柳向春著,中华书局2023年5月

中国古籍公藏机构除了图书馆外,还有另外一些机构,比如博物馆,想要阅读这些公藏机构的古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应该就是博物馆所藏了。好在柳向春先生供职于上海博物馆,本身又是文献学出身,对典籍有着炽爱,这样的天赋加上近水楼台,使得他在工作之余为馆藏典籍撰写相关文章,而这些文章让无法一亲书泽的爱书人过屠门而大嚼。

当然,柳向春的视野不会局限于上博所藏,他会谈到与古籍有关的各类问题。本书则是专门收录他撰写的与上海有关的典籍故事。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形成了南北两大古籍市场,北方以北京琉璃厂为龙头,南方的龙头原本是苏州府,上海开埠后迅速取代了苏州地位,形成了南方最大的古籍流通市场,与之相关的书籍故事也多如牛毛。如何能从这些历史事件中选择出有意思的人和事,这需要独特的眼光与高超的把握力。

比如本书谈到的南宋龙舒郡刻的公文纸印本《王文公文集》,该书乃是宋代王安石的文集,其传世文集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王安石曾孙王珏担任两淮西路转运司时所刻,此版通称为杭州本,二为龙舒郡本。杭州本内有王珏跋文,其称“比年龙舒版行,尚循旧本”,说明龙舒本之刻要早于杭州本,故龙舒郡本为现存《王安石文集》最早之本。熟悉文献学的人均能了解:中国典籍出版的时间越早,其错讹也越少。由于汉字的表意性,致使错讹越多,离作者的思想越远,这也就是校勘学存在的意义,当然特殊情况例外。从总体来说,这就是龙舒郡本受重视的原因所在。

作者系统梳理了现存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的递传过程,穿插了相关的收藏故事,还提到了近两年出现在市场上的散本。或许是出于避讳的原因,作者没有提到散失出来的该书被拆成散页,转而卖背面的宋人书法。通过柳先生的梳理,《王文公文集》的版本递传呈现出清晰脉络,同时也会留下话题,给读者以想象空间。这种撰写方式颇受文献爱好者所喜。同时,他所写到的典籍也并非都属高古珍罕,比如他会谈到近些年的市场热点之一红印本,如果按照现行的国家古籍定级标准,这些书都属于最末一等的四级文物,但是这些书有着极强的故事性,再加视觉上的赏心悦目,因此也会吸引许多读者对其产生深厚兴趣。

韦力的2023年度书单

《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宁成春著,三联书店2023年6月

书籍封面最能反映时代风貌,同时也能表达每个特定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近几十年的变化来看,早期出版物不甚留意装帧设计者,近二十年来人们再回首总结出版历程时,方留意到那些重要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每位设计师的观念和技法也能从书装设计上体现出来。

随着人们越来越强调个性化,一些出版社渐渐形成了独特韵味的装帧设计风格,三联书店出版社尤为明显。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该社有过多位主政者,也出现过多位有名的装帧设计师,相对而言,其中有两人对业界影响最大,一是该社前总经理范用先生,二是该社装帧设计师宁成春先生,如果探讨其中之缘由,其实这两位出版名家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宁成春在一篇文章中明确地说:“范用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长者。我的书装设计的基本风格和理念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形成的。”尽管这种说法是宁先生的自谦,然从客观角度来说,宁先生表达的也是真实感受。

1938年,范用进入读书生活出版社,在此学会了书装设计。汪家明认为,范用的设计风格承自鲁迅时代:简洁朴素、雅致大方、书卷气浓。宁成春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69年进入人民出版社,在范用的指导下做书籍设计工作,所以在一些观念上受范用影响。上世纪80年代,宁先生两次到日本进修,通过杉浦康平,宁先生悟出了中国古代书籍设计之奥妙。三联书店恢复建制后,他任美编室主任,此后创作了一大批具有独特风格的书籍。

在设计理念方面,宁先生认为设计的关键是心态,因为任何艺术都要考虑为什么这么做,这部书给谁看。所以他认为,做书不是张扬个性的平台,不是表现自己,而是要关心读者。基于这样的理念,他设计出大量作品,而本书乃是他五十多年从业生涯设计装帧之总结。翻阅这部书,不仅仅是展示宁先生的设计历程,更多的是可以回顾历史。

韦力的2023年度书单

《苏州刻书史》,陈正宏主编,凤凰出版社2023年7月

近年苏州市政府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掘,准备用二十年时间编纂《苏州全书》,我几次参会,均能感受到当地相关部门统筹安排,通力合作。《苏州刻书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汇聚多位业界名家共同完成的一部具有地域性的专史。

近千年来,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心,而苏州是江南地区的一颗明珠,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则专门讲述苏州的刻书史,其叙述范围上至五代,下迄民国,涵盖大致一千年的雕版印刷史。该书并不是简单地按时代来划分章节,而是将苏州刻书史分为八个时段,除宋、元两朝各占一段外,其主要篇幅是讲述明、清两代的刻书史,在这两代中,也没有按照通史的体例来划分,而是依照苏州刻书史本身的发展规律,将其分为明代前期、明代中叶、晚明、明末清初、清代乾嘉道时代和晚清民国六段。

本书还会以案例方式来讲述有代表性的刻书作品。通过梳理史料,该书指出唐代的诗仙、诗圣,其诗集最早都是刊刻于苏州,可见苏州在唐代时就已然成为了重要的刻书地。本书在梳理史料的同时,也会更正前人之失,比如王国维认为宋王珏所刻《临川先生集》地点在杭州,本书则指出,其实际刊刻地为苏州。该书还从刻书字体的演变梳理出吴门刻书风气对“软体字”的影响,且以图片对比来显现出原刻本与翻刻本之间的细微差别,使得这部书既是一部学术专史,同时也成为一部版本学的教科书。

韦力的2023年度书单

《黄绍箕年谱》,谢作拳编著,黄山书社2023年7月

近代温州在中国学术史上有过重大影响,尤其以孙衣言、孙诒让、黄体芳、黄绍箕为代表的“三黄五孙”,以及以陈虬为代表的“东瓯三先生”等为最,他们对温州的社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黄绍箕是著名的教育家,曾任京师大学堂总办、两湖书院监督、编书局监督、译学馆监督、湖北提学史等职,著有《中国教育史》。关于他的年谱以往出版过几部,谢作拳先生在这些旧谱的基础上作了系统整理和补充,最终完成了这部新谱。新谱的特点之一,乃是从历史名人李慈铭、郑孝胥等的日记中摘录出与黄绍箕有关的信息,同时还从清末的一些报纸,比如《申报》《顺天时报》《四川官报》等报刊上发掘相关史料,经谢先生严格考证,细致梳理,之后按年、月编排,为读者展现出黄绍箕五十多年的人生经历。通过这部年谱,读者可以了解到与谱主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部年谱也定然成为撰写相关史料的重要参考书。

韦力的2023年度书单

《针藏:金漆针箍子》,刘桂芳,三晋出版社2023年8月

近些年来,国家对文化遗产十分重视,致使各类民俗类物品都有人做系统梳理与研究,然而一些特殊地域的小门类物品,仍然少有人着眼,本书的出版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所谓的针箍子,其实就是俗称的针线包,也就是针的固定物。一般的针线包只是将针装入其中,或者随手插地那里,但是山西忻州一带却别出心裁地将针箍子做成了工艺品。按照本书中的叙述,做针箍子有独特的技术技巧,比如先要用纸、布、木头、皮等来做胎,然后在胎上画图案,之后再上漆。所谓的漆,指的是熟桐油。在外观上,这些针箍子又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本书作者用了二十年时间到西北地区很多的古玩市场去收购此物,从中挑选出有独特设计风格的针箍子,对每一件所得她都写出相应文字,其中包括了她对造型的欣赏、物品的绘制风格和购得此物的经过,由此构成一部独特门类的收藏史实录。此后她选出二百多件有代表性的藏品,变成了这部书,起名《针藏》,书名有着双关寓意。

在设计方面,本书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作者为每一个针箍子绘制了线描图,此图印在半透明纸上,配在每一个实物图前面。根据出版说明可知,本书所呈现的针箍子绝大多数是藏品原大,仅有极个别图片因排印需求做了一定程度的缩小,因此该书可谓是搜集相应品种的对照粉本。

韦力的2023年度书单

《可居室藏汪宗衍致王贵忱函》,王大文、王大武、王浩之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

本书收录的是汪宗衍致王贵忱的手札,每通手札以原大彩印,旁边配有全函释文。近些年来出版了不少类似书籍,因为手札的私密性,这些手札的正式出版,使得相关学者有了全新的参考资料,因而此类书广受学界欢迎。

本书收录的这些手札又有哪些新材料呢?著名学者许礼平为本书撰写的长序作了系统剖析。许先生的序言分为十节,每节有单独的题目,可见他对这些手札研究之深。从序中可知,许礼平先生与汪宗衍相识多年,这正是本书编者请他写序的原因所在。许先生称汪宗衍为汪兆镛的少子,幼承庭训,在金石上有深厚根柢,他认为汪宗衍的文章与流行的“论从史出”和“以论带史”有所径庭。汪宗衍出版过多部有影响力的著作,比如《清史稿考异》《疑年偶录》《天然和尚年谱》《屈翁山先生年谱》和《张穆年谱》等,由此可见其治学视野。

王贵忱先生则是有名的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和书法家。汪宗衍在给王贵忱的信函中谈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问题,这正是许礼平看重这批手札的原因。许先生在序中谈及汪宗衍幼年体弱,算命先生说他活不过三十岁,结果却得享高寿,“此皆平日小心谨慎、作息有规律所致”。因为其父汪兆镛乃是汪兆铭的大哥,致使汪宗衍在很多方面小心谨慎,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他不愿意到处走动,致力于研究学术,才有那么多的学术成果。

本批手札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还有一部分谈到了广州旧书店修书的状况。汪宗衍曾开过旧书店,1959年后放弃书业改为写作,为《大公报》供稿。开书店的经历对汪来说很重要,他在给王贵忱的信中谈到萃经堂主人卢达文是修补古书的能手,会做金镶玉。在传统观念中,“金镶玉”乃是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区对这种修补古书方式的一种称呼,南方大多称其为“雪裤装”,因为其修补方式乃是在原书基础之上,于天头地脚加出白色纸边。通过汪宗衍的这封信,使人得知当年的岭南也有“金镶玉”这种称呼。汪老在信中还提到广州书业的从业者大多是三水人,并且多为卢姓。这有如北京琉璃厂的古旧书从业者大多为衡水帮,这是古旧书业的一种特殊现象。他的这封手札为研究岭南修书史提供了鲜活史料。

不仅如此,汪宗衍在信中还提到他家保姆也懂修书。以往听到过的相关趣闻,乃是某名家为了显现其书法造诣,向朋友展示家中佣人的书法成就,可谓烘云托月法。汪宗衍的这通手札为中国修书业人员的身份增了一个品种。

(作者为藏书家)

韦力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