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女孩起名

丛姓女孩起名-丝路情怀:家谱、家乡及家国

发表于:2024-01-12 11:49:05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丝路情怀:家谱、家乡及家国

因为旷日持久的疫情,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梦想都被无限期地搁置了。

闲来无事,便动手修订本门家谱。因23年前我曾修订过一次,并写了序言,所以,这次的修订工作量并不大,重头只是写了一篇近7000字的后记。在后记中,我对本族自明代以来的发展演变做了一个较为详尽的考证。因我的手头有晚清光绪年间以及中华民国六年、十年的三本旧家谱及相关资料,再结合当地县志以及互联网上所能搜集得到的其它材料加以印证,这样,倒使得纷繁芜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多了。


丝路情怀:家谱、家乡及家国

图为新修《何氏家谱》封面

何姓,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第21位。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世上本无何姓,其后,从韩姓中衍生出来,所以,最早,韩何本为一家。

关于何姓是如何衍生出来的呢?有本古书名为《浈阳水木记》,里面记载:“何姓初祖名瑊,为韩釐王支子。王安时,以祖尊励且贤,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同秉国政,谏王安勿朝秦,弗听。祖乃退隐韩原,及王安被秦所掳,国破家亡,瑊遁迹庐江,寓于津要,操舟送济,取资以给。后秦始皇出游至博浪沙间,为人所击,大索不获,疑是六国贵族所为,乃遍令密探侦访,冀有所获而屠害之。时秦吏循令遣胥,密诘居民姓氏。时祖方掌济,胥登舟而诘曰:‘公何姓?’祖未知秦胥,适天寒冰冷,固戏指水以应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也。韩寒同音,实非有所隐也。胥不悟,复问曰:‘若殆河姓耶?’祖复应曰:‘姓必从人,岂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祖后闻知是秦令,大骇而窃叹曰:‘吾家获幸免刀锯者,何一字也,岂非天启耶?’遂以何为姓。

这段文字大概的意思是说何姓始祖名为韩瑊(jian),生活在战国后期的韩国,是贵族,因才华出众,被封为大夫。他曾与著名的政治家韩非子共掌国政。韩国灭亡后,他避祸安徽合肥的庐江,操舟为业。后秦始皇出游,在博浪沙遭遇张良指使的刺客的袭击,秦始皇下令从六国贵族入手捉拿刺客,于是官府派人秘密调查当地居民的姓氏。一天,有人登上韩瑊的船只,询问他的姓氏,因“韩”与“寒”同音,韩瑊便随手向寒冷的河面指了指,但来人看到河水却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何,便将他登记为何姓然后离去。后来韩瑊得知了这件事的严重性,想到那天本是嬉戏性的一个举动却让自己侥幸躲过一劫,不禁有些庆幸。他以为这是天意,自此便以何为姓……

《浈阳水木记》的作者是谁?据广东何氏家谱记载,《浈阳水木记》的作者是东汉荆州主簿何颙。显然,此说法可信性极强……

如今,何氏子孙遍及全球,谱系早已无可查考。但本族一脉自明代以来的繁衍生息其脉络却是比较清晰的。


丝路情怀:家谱、家乡及家国

图为《何氏家谱》旧家谱

本族始祖是从明洪武年间正式登场的。按照《民勤县志》记载:“何氏,原籍阶州文县,明洪武间,始祖海潮从戎调镇番,遂居本县。历传六世,俱以武功显。至七世后,文武并茂,为镇邑一望族。世居薛百乡何大村,支脉盛繁。”

从上及县志其它相关方面的记载来看,本族始祖名为何海潮,本是甘肃陇南文县人。他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朝廷军官,调任民勤(当时是镇番卫)后,在此安家。他的后五代子孙,重点习武,所以,出了几位武进士、武举人;到了第六代后,文武并重,除武进士、武举人外,还出了数位文进士、文举人。当时,是本地的名门望族。祖祖辈辈居住在薛百乡何大村,有很多支脉。


丝路情怀:家谱、家乡及家国

图为《何氏家谱》旧家谱文字剪影

到清朝后,本地何姓又分为二三家;所幸,分姓后的本门家谱则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如今,能清晰地看到自清朝以来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的具体情况。


丝路情怀:家谱、家乡及家国

图为新修《何氏家谱》新旧序言汇总剪影

话说我的家乡甘肃省民勤县,是河西走廊延伸到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之中的一个绿洲。那儿本不是什么繁华富庶之地,但因地理位置重要——古丝绸之路的边上,所以,自古以来,便是中原政权与游牧民族的角逐之地。春秋战国时是西戎的地盘,秦朝时为月氏(yue zhi)所居。西汉初期为匈奴休屠王牧地,汉武帝时期并入西汉版图。晋时为五凉属地,五代时为北魏所据。唐安史之乱后,又为吐蕃所占领,宋时为西夏所据。明洪武五年(1372年)属临河卫,明洪武二十九年属镇番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镇番县。中华民国17年(1928年)更名为民勤县。此后,此县名沿用至今。由上可以看出,在明朝以前,民勤基本上属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而真正成为一个县级区划距今才勉强300年。

民勤是我的故乡,不过,以我的眼光看来,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那个地方基本上都属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时候,堪称穷乡僻壤。但那块土地上的人们在耕作之余,却热衷于读书。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贤良接踵,科第蝉联,文运之盛,甲于河西”,又说“士民子弟求学之风盛行,竞相夺魁之气不衰”。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当然这肯定是指明代以后,而且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当今。不过,作为边陲小县,无论如何是不能与古代的中原地区、齐鲁地区和北宋以后的江浙地区以及后来的湖湘地区、岭南地区相提并论的。所以,纵观古今,震古烁今、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个也没有出现,以后恐怕也很难出现,因为缺乏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庞大的人口基数。毕竟,鲁迅说过:贫瘠的土地上是开不出艳丽的花朵的——原谅我这样说,可能有人会不同意我的说法,那就权当是一家之言吧。


丝路情怀:家谱、家乡及家国

图为金日磾像

不过,历史上的确有一位与本地有密切关联的人,而且他非常有名。他就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金日磾(公元前134年―前86年)。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我的家乡在霍去病大破匈奴前就是休屠王的牧场,休屠王的城堡就在距离民勤县城数十公里外的武威市凉州区四壩乡三岔堡村(民勤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武威)。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1年春天,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一万,自陇西出发北击匈奴。他们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生俘浑邪王儿子及相国、都尉等,并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当年夏天,经居延及小月氏攻打祁连山下浑邪、休屠二王的领地,使他们遭到沉重打击。同年秋,匈奴单于因浑邪王屡为汉军所破,伤亡数万,怒不可遏,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便说服休屠王共同降汉。而休屠王因其部损失不大,估计单于不会杀他,后又中途反悔。浑邪王便同霍去病合兵一处杀了休屠王,并率其众四万余人降汉。汉武帝封浑邪王为列侯。此役,无论对于大汉还是匈奴意义都十分巨大。对于大汉来讲,打通了河西走廊,进而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与西域串联成一线;对于匈奴来讲,则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牧场或者说家园,因而他们凄婉地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兴旺;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金日磾因父亲被杀,无所依归,便和母亲阏氏、弟弟金伦随浑邪王降汉,被安置在黄门署饲养马匹,当时年仅十四岁。其后,终于时来运转。有一次汉武帝在宫中宴乐之际,诏令阅马助兴。当他看到一个体形魁伟、容貌威严、目不斜视的青年牵着膘肥体壮的骏马从殿前走过时,感到很惊讶,就问起这个马夫的情况。当得知其为休屠王之子后,便以修屠王部的祭天金人赐他金姓,名日磾(“日磾”系匈奴语汉译,音读“蜜滴”,意为“河边的朝阳”),命他担任马监。后因功升迁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汉武帝去世时,他与霍光、上官桀和桑弘羊成为托孤大臣。汉武帝在世时曾封他为秺侯,他坚辞不受,直到他临去世前由继任皇帝再封才接受。班固在《汉书》中说“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本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因赐姓金氏云。”

金日磾是个政治完人。他最大的长处就是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王子变身为马夫时是如此,从马夫变身为大臣时也同样如此。尽管后来位极人臣,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不腐化堕落,不争权夺利,而是审时度势,高标独树。班固说他“世名忠孝”,此评价再恰当不过。他对汉武帝及汉王朝始终忠心耿耿,并曾舍命救过汉武帝;他又是一个大孝子,史书中说:汉武帝听闻他的母亲教导孩子有方,便嘉奖她。在她去世以后,还下诏将她的画像放置在甘泉宫,署名为“休屠王阏氏”。金日磾每次看到这幅画像,便施礼参拜,掩面涕泣……

正因为如此,他和他的子孙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时期一直官运亨通,平安无虞,而其他三位托孤大臣要么因为骄奢淫逸,要么因为贪赃枉法,要么因为图谋叛乱,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其实,从古到今,无数事实都在证明着“本分”两个字是多么地重要!

金日磾是匈奴人,即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胡人,但归汉后,他即把大汉当成了他的国,也当成了他的家,巧合的是又碰上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胸怀宽广的皇帝,所以他才得以大展宏图。在他的身上,古代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种崇高的家国情怀也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和最好的验证!


丝路情怀:家谱、家乡及家国

图为新罗文武王陵碑

金日磾后世子孙直到西汉末年王莽代汉覆灭时才受到迫害,部分逃至山东文登丛家砚,改金姓为丛,为丛姓的起源之一。后来安徽东至县南溪金家村发现了族谱,清楚记载了这个村庄的人也是金日磾的后代。到明朝时,金氏子孙已经遍布中国的江西、浙江、江苏。不过,更有传奇的另一说,即当今韩国的金氏也是其后世子孙。韩国金氏有两大来源:一个是新罗的金阏智(著名的新罗文武王金法敏即是其后代),另一个是伽倻国的国王金首露(朝鲜半岛南部的一个小国,公元562年归并于新罗)。公元668年,在唐朝的帮助下,金法敏击败百济、高句丽二国统一了半岛,称为文武王,从此,朝鲜半岛进入到了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这种说法是有其依据的,一是金日磾和他后世子孙的封地就在山东的成武县,从山东到朝鲜半岛应该是距离上非常近便而安全上保险系数比较高的地方;二是金阏智出生于公元65年,而王莽被杀是在公元23年,刘秀重新统一中国是在公元37年,所以从时间上看也是吻合的。更重要的依据是新罗文武王陵碑。新罗文武王陵碑出土于1796年,但出土不久就失落民间。直到1961年才在韩国庆州市一户居民的洗衣池边被重新发现。碑刻残存文字写道:“灵源自夐,继昌基于火官之后,峻构方隆……载生英异,秺侯祭天之胤,传七叶以口口焉”。以上文字尽管晦涩,但也可以看出新罗文武王就是中国西汉秺侯之后。2008年,韩国KDS电视台和汉阳大学金秉模教授曾两次到山东成武,考察秺侯故城及金九女墓祠,探寻韩国金姓王族之源。当然,具体史实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不过,试想韩国金氏的族谱如果得以完整保存的话,那么这些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日本的刘邦后世子孙,他们就拥有完整的刘氏族谱,一查便知: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废黜之后,居于山阳邑(今河南焦作),称为“山阳公”。到其玄孙刘阿知时,他担心会受到西晋朝廷的政治迫害,便于公元289年率族人东渡日本,随他同行的还有段姓、郭姓、李姓、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七个姓的部分人士共2040人。到达日本后,他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从此在日本定居下来。后来,他因帮助天皇重新取得权力,成为功臣,受到封赏,成为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阿知王,也成为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其中的原田家族是日本最具权势的家族之一,他们曾明确宣布自己是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的后裔,一代一代记入族谱,并且于1988年来中国参加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的祭祀大典。另外,还有位名叫高桥通泰的人,他持有《岛田高桥家系图》,里面明确记载他是刘邦的第71代孙……在日本,刘邦的后代数不胜数,据说有近300个姓氏存在。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许多大姓如原田、高桥、大藏外,还有坂上、江上、秋月、波多江等。日本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都建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场所……


丝路情怀:家谱、家乡及家国

图为民勤一中剪影

话说我自己,就是在民勤那块偏僻的土地上出生并长大成人的。17岁那年,我以全校(民勤二中)唯一、全县500多名文科考生中最终只录取了五名的情况下考取了省城兰州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两年后,又分配到民勤县一中教书。三年后,我即告别故土,去异乡发展,直到如今。说来惭愧,三十多年来,志大才疏,至今无大的作为,愧对祖宗,也愧对故土。现修订家谱,徒增感慨。


丝路情怀:家谱、家乡及家国

图为距离我家乡数十公里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雕塑——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现为中国旅游标志

故乡不是特别有名,本人更是不值一提,可要说的是我的家乡就坐落在大名鼎鼎的古丝绸之路的边上——我指的是古代的官道,我家乡所在的那一段应称之为甘凉大道。遥想当年,周穆王就是乘坐八匹马拉的车经此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张骞就是奉汉武帝的命令经此去“凿空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那里曾走过像玄奘那样的到西天取经的得道高僧,那里也曾走过像林则徐那样的被发配到伊犁充军的民族英雄;那里曾走过左宗棠讨伐叛逆收复新疆的七万大军,那里也曾走过扎根边疆开发大西北的八千湘女。那里曾走过来自古罗马的兵团——他们中有好多人一直没有回去,其后代至今还定居在紧挨着我家乡永昌县的骊轩村;那里也曾走过来自西域到中原经商的犹太人商团——他们的后裔至今还定居在河南开封。从那里一路向西,是汉武帝“张中国之掖”的张掖,是汉家大将军霍去病将御赐美酒倒入泉中与士兵共饮因而得名的酒泉;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嘉峪关、玉门关、阳关,是沉睡在厚重史书中的楼兰、龟兹等西域三十六国;再往西,是阿富汗、伊朗、叙利亚、土耳其等域外国家,直到意大利的罗马……;从那里一路向东,是出土铜雕塑“马踏飞燕”并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武威,是“倚岩百尺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的金城——兰州,是国内唯一拥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并被誉为“易学之都”的天水,是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仓——宝鸡,直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长安——西安。那条路,是壮丽的诗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于此有关;那条路,是瑰丽的画卷:麦积石窟、炳灵古寺、丹霞地貌、魔鬼城、雪山大漠、雄关烽燧,等等,任意裁取一段,都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而敦煌莫高窟,更是集东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多个朝代的无数壁画于一体。想到此,不禁令人心驰神往,热血澎湃,内心深处无疑是个不小的慰藉。毕竟,我的家乡就是这首长诗中的一个标点,这幅巨画中的一抹色彩!

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些扯远了。不过,通过修订家谱,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来处,是绝对不会知道去处的。数千年来,中国之所以能成为文明古国,而且这种文明一直得以延续,不正是如此吗?


丝路情怀:家谱、家乡及家国

作者简介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