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姓氏取名

丁姓男孩五月初四起名字(缅怀45年前的今天,朱德逝世)

发表于:2023-05-09 15:59:11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缅怀!45年前的今天,朱德逝世

1976年7月6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的一户农民家庭。像旧社会许多穷人的家庭一样,朱家人口多,负担重,家境难。朱德的父母共生育了13个孩子,由于贫穷,只养活了8个,朱德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他出生后,父母怕孩子养不大,按当地风俗,给他取了一个“贱名”:“狗娃子”。

朱德的出世,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欢乐,因为,全家辛辛苦苦,终年劳累的全部劳动所得,交了租后,所剩无几,连维持一家人的生存都很困难。多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多一份压力。他的父亲朱世林哀叹:“唉!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奶奶倒是乐滋滋地说:“这娃娃长得粗眉大眼,一派福相呢。好好养着他吧,没准儿日后能成大气候哩!”

朱德5岁时,就开始帮助家人干一些杂活。当时,一些外来的手艺人在劳作休息,特别是饮酒时,总喜欢和当地人围坐在一起,神侃一通。太平天国英雄们的故事,是他们聊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年幼的朱德,最爱听他们讲故事,对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充满了同情与敬仰。他从懂事起,就目睹了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地剥削。一家人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换来的粮食,一担一担地被送到地主的粮仓里。剩下的一点稻谷,只能拿去换红薯、玉米等杂粮。吃的青菜,经常不放油,只是用清水煮熟,蘸一点劣质的硝盐。全家男女老少穿的衣服,没有一件不带补丁。每次地主上山避暑或是进城看戏,还要朱家出人抬滑竿。

朱家租种的是丁姓地主家的几亩稻田。在离朱家不远的地方有块稻田,地势较低,容易存水,朱家就在稻田里放养了一些鱼苗。一次,母亲生日快到了,朱德下田捉了小半篓鲫鱼,兴冲冲地往家走,准备送给母亲作生日礼物。丁家的狗腿子发现后,追了上来,二话不说,夺下朱德手中的鱼篓,说:“这是丁老爷家的田,给你们朱家种,收的谷子要往丁老爷家送,田里养的鱼也要给丁老爷上贡,你知道吗?”朱德气愤地问:“这鱼是我家花钱买的鱼苗放在田里养大的,为什么不让我捉?”狗腿子蛮横地说:“老爷有话,老爷田里的鱼,佃户不准捉,要我天天在这守着,每天捉些回去给老爷炖汤喝。”朱德无可奈何,但他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对地主的仇恨。

缅怀!45年前的今天,朱德逝世

事过不久,丁家再次欺侮朱家。两年前,朱德堂叔将朱家祖族的一块荒凉的山坡地,让给朱德的祖父植林。朱德的祖父带领子孙们,花了许多时间,才把这块地平整出来,种上了竹子。在朱家的精心培育下,竹子长得又粗又茂。可丁姓地主硬说这块地过了界,属于丁家,强行霸占这块地。朱家凑钱去官府告状,但官府早已经被丁家收买,对朱家的状书看都不看,就把这块地判给了丁家。年幼的朱德,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官府的黑暗,更加仇视这个不公的社会。

此后,更大的打击又一次降临到朱家。1894年春夏,川北发生严重旱灾,夏粮颗粒无收。朱家陷入困境,实在无力向丁姓地主交租。狠毒的丁家乘人之危,一再逼迫朱家交租。除夕那天,朱家被迫退佃、搬家。全家分成两班,各谋生路。在大雪纷飞的大年初四,朱德离开父母,随着祖父母、伯父母,艰难度日。地主的狠毒、亲人分离的痛苦,使朱德过早地品尝了社会的冷酷与生活的艰辛。

怎样才能不受人欺凌呢?在朱家人看来,他们挨穷受苦,就是因为没文化,家中要是有个识字的人,就不会这样了。于是,朱德的父母与伯父母节衣缩食,东挪西借,凑钱送朱德上学。朱德肩负改变家族命运的使命,开始了求学生涯。

1892年,朱德进入本姓家族办的私塾馆读书。私塾老师是朱德的远房叔叔朱世秦,他按照朱氏宗谱的排行,给朱德取名朱代珍。10岁那年,朱德又转到席国珍的私塾读书。席国珍先生是一位饱学之士,古典文化造诣精深,熟悉历史。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十分愤怒。在课堂上,他经常纵论古今,抨击时弊,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把做官的人常常骂得狗血淋头”。农忙时,朱德就回家劳动,农闲时,才能上学。他抓住一切时间,拼命地学习。在同学中,虽然他年龄最小,但成绩最好,识字最多。从10岁到18岁,朱德一直随席国珍先生学习,这正是他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席国珍爱国感情的深刻影响下,朱德的思想“慢慢开展了”,“在当时充溢着的思想,就是‘富国强兵’。我们晓得做‘富国强兵’的事,没知识不行”。朱德特别崇敬岳飞,曾写文章盛赞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他还与老师、同学一同探讨过太平天国、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的成败得失。

经过几年的学习,他不再仅仅考虑家庭的命运,而是关注起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他朦胧地感觉到,外国比中国先进,也许到外国去,就能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萌生了出国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念头。

1922年1月,调任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2年8月为寻求革命真理赴德国,10月,在德国柏林会见周恩来。11月,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对外的政治身份仍然是国民党员。苦苦追求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朱德欣喜万分。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朱德总是非常激动。他说:“我当时真高兴极了。从此,我抛弃了旧我,开始了最有意义的革命的新生。”

朱德在担任红四军军长时,已年过40,他既是一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指挥着千军万马的统帅,在生涯中又是一个通俗的士兵,他在井冈山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

他一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和善、慈祥,没有一点官架子。陈毅在1929年写给中央的讲述中说道:“群众及敌兵俘虏首次瞥见鼎鼎大名的四军军长那样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惊奇。若不先容,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个伙伕头,同时到现在‘伙伕头’三个字恰成了四军军长的浑号。”

他还爱兵如子,时常与战士们打成一片,在军队里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据杨得志回忆:“朱德军长平时对人很好,有说有笑,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骂过人,什么也难不着他,我们都把他当怙恃看待。”可见,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这些年轻战士都把宽厚的朱德视为自己的慈父。长征途中,他身为红军总司令,更是经常把马让给伤病员骑,把仅有的口粮让给伤病员吃。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同志怀着“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的决心,率领抗日将士挥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朱德同志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抗战,力挽狂澜,为挺进敌后、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中,朱德同志参与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协助毛泽东同志指挥各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朱德同志不畏艰险,深入前线,有效解决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后勤补给、军工生产等问题。朱德同志亲自指导解放石家庄战役,为组织夺取大中城市的攻坚战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战略决战和战略追歼阶段,朱德同志协助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人民解放军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大陆的统治,领导我们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朱德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朱德同志参加革命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经历过许多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毛泽东同志称赞朱德同志是“人民的光荣”。这是党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这是人民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

讲有温度的故事,过有理想的生活!我是@365故事汇,欢迎转载,评论,喜欢的话,点个关注,每天都在更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