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玻璃厂起名字_漫谈海门玻璃厂发展史(下)

发表于:2024-01-03 11:11:42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接上文:漫谈海门玻璃厂发展史(上)

漫谈海门玻璃厂发展史(下)

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工人们兴高采烈地肩拾三百多斤重的坩埚,手托产品敲锣打鼓到海门区政府,欢庆玻璃厂的新生一一公私合营。党派来了公方代表范正龙同志(浙江天台县人)。

合营时,私股七户:管平杏、於立本,陈巨元,赵华庭、邱兆法、陈三妹、潘月庭。合计股金2510元。生产规模与五五年底相同。

大部份工人都是在上海各地玻璃厂做过工的老工人,其中一名老工人在上海中华玻璃厂是老师傅,不但能做般产品,且还能做高档的玻璃仪器、套料与料器,大部份都会做各种瓶类。

合营时全厂共23人,其中工人19人,合营后发展到47人,工人生产积极性高涨,扩建了二座四只甏位的老炉,用煤作燃料,碎玻璃为原料,当年产量达到122.25万只,比合营前增长一倍半,实现产值105880元,利润13050元,产品质量有所提高,成本亦有降低,生产任务饱满。

由于工厂缺乏能力改造,落后的设备,只能制造酒瓶、药瓶、糖果瓶之类粗糙的玻璃瓶类。企业年产最大能力15万元上下。

农业合作化时期,玻璃瓶销量猛增,海门运输方便,五七年摸底可销额30万元左右,生产与销售矛盾突出,用户呼声急,罐头瓶、渔网浮球供不应求。工厂有扩大生产的意向。

由于原厂房陈旧低矮且又拥挤,厂址设在市区中心,北靠医药公司,南依蔬菜市场,西边菜馆,东邻花纱布公司,环境条件不适宜就地扩建,所以,工厂提出了迁址要求。

一九五七年,国家同意该厂迁址,并拨款六万元用于建造厂房。新厂房建筑面积为469平方米,并将原老虎炉改造为十只甏位的圆炉一座,建造三十米高圆柱型砖砌烟囱一支。

于一九五七年七月一日迁入新厂址爱武路68号,工人发展到76人,产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有色内销茶杯和包装瓶类。并首次使用机器生产,由于技术水平低,产品库存直线上升。

一九五八年工人发展到200余人。企业一面注重于日用玻璃器皿的稳产高产,另一面趋向于发展新产品,以增加花色品种,扩大生产范围。

同年三月,首次选派工人周鑫璋同志赴杭州武林玻璃厂学习玻璃刻花技术三个月,以后又选派吴子熊、周鑫璋、杨兴旺、胡跃冬、胡临江五位青工赴大连学习高档玻璃的生产与精刻工艺技术六个月。

一九五九年管理机构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厂部设立行政、技术、财会、供销科室。行政科管辖总务处、司务、食堂、医务室,理发室。技术科直管工艺设计、化验室。企管人员共十四人。

生产规模有所扩大,圆炉二座,小型池炉一座,退火炉十四座,机械设备以土代洋,加工车间实行了半机械化,设备有烘口机二台,爆口机四台,磨砂机二台,冷泵机四台,压机一台,同年设立金工车间,配有车床一台,钻床二台,铣床八台。

由于工人技术水平提高,设备更新后,产品从十儿种増加到几百种,日用用器皿类有:玻璃茶杯、碗、灯罩、酒瓶等,医药仪器类有:量杯、储酸瓶、分液漏斗、冷凝血清瓶等,并试制过铅晶质玻璃,套皮、套料、还试制过电灯泡、玻璃纤维、黄砂玻璃、平面玻璃等。

并学会自建圆炉和池炉。但由于工厂不顾市场需求情况,以产定销,片面追求向“高、精、尖”发展,致使烧杯等高档玻璃仪器大量积压在仓库里,而用户需要的玻璃器皿却供不应求。

一九六O年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因难,国家几平停止了对该厂的煤炭供应,企业又一次处于困境,工人靠拣煤渣,到到各厂做零时工、挖泥煤、重搭老虎炉,以生产自救度日。

在一无煤炭、二无专用设备的情况下,他们努力克服困难,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大搞搞技术革新。

技工邱兆法主持生产工艺技术工作,他们自己动手制造专用工具,用木模代替铁模,用青油石代替打光砂石,用铁块锻打成铁砂轮、自制刻度机,群策群力,解决了许多设备、材料困难的问题。

在没有完整的料方和技术资料提供参考的情况下,完全凭经验、配试出蓝、紫等有色玻璃料液,自行设计出花瓶,彩具、果子盘等十余种造型不同的新品种,经刻花艺术加工后,色彩艳丽,花纹精密,得到省轻工厅的好评。

六一年组织了花色品种试制组,以邱兆法、李友庚、杨兴旺、胡跃东等同志组成。李友庚试制成功胶体着色、二次显色的镶套红、黄玻璃和分子着色的绿、蓝,紫等镶套玻璃,并设计了透明料玻璃和有色镶套玻璃的相膨胀系数,使镶套免于炸裂。

邱兆法、杨兴旺、胡跃东等同志成功的将两种玻璃进行镶套制作,厚薄色层均一,首次试制成功套色、套料的花瓶之类高级装饰工艺品。从此,产品从粗糙简单的玻璃瓶类发展到近百种造型不同的花色品种。

同年首次接受了上海市轻工业进出口公司向古巴出口平光杯的任务,因工厂缺乏生产条件,故选派邱兆法等十四位工人走舟山玻璃厂试制,平光杯试制成功后,他们带回半成品回厂厂。

由于工厂没有爆、磨、烘专用设备、就以土代洋、取热料拉丝爆口,用青油石磨、放甏门口烘、样品终于生产出来了,送上海公司检验合格。质量符合出口口标准。

不久,国家向该厂提供了玻璃器皿加工全套专用设备,平光杯投入了批量生产,从此,该厂产品打开了外销的门户,首次进入国际市场,当年出口交货值达到119750元。

这期间,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活跃,由工人自编自演《夜探一江山》小歌刷,获得中央文化部奖状。

一九六二年工厂产品从内销全部转为出口,成为浙江省出口玻璃器皿的专业厂。一九六三年,职工发展到20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人,党员25人,团员41人,管理机构基本同五九年差不多。

生产线设立成型、加工、金木工三大车间,工厂占地面积887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908.97平方米,圆炉二座,箱式池炉一座,室式退火炉十三座和配套大小机器四十四台,固定资产原值185058元,净值154704元,定额流动资金165000元。

一九六四年企业内部进行了整顿,很抓产品质量,並建立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道道工序把关,清仓理库,派出推销员推销积压产品,工厂出出现了新的生机,当年产值达731360元,完成年计划130%,利润82000元,完成计划的118.8%,出口率从六三年的20-30%,提高到70%。

该厂经过几十年的历程,虽然几经坎坷,由于建国之后有党和政府在政策上照顾,经济上扶持,有职工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至此已有较大的发展。

但是,企业自知素质差,生产和技术装备远远落后于现代工业企业后面,他们不断地进行自身生产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多次派人赴外地学习,取得小改小革经验四十多项,并有二十三项应用于生产之中。

技术员李友庚设计新料方,解决了茶杯冷炸问题。玻璃印花采用感光、印刷、制板等先进技术,最精细的图案也能印制逼真。

技术员胡鑫祥在金水中参入试剂,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根据上海脚踏关模原理,脚踏自动关模试制成功,火焰抛光新工艺又试制成功。

六四年茶杯出口任务减少,而高脚酒杯需求量很大,生产茶杯技术熟练,生产高脚酒杯缺乏技术,他们知难而进,接受上海市进出口公司试制GM59型高脚杯出口英国的任务,生产高脚杯较茶杯技术难度大。

开始没有专用工具,靠几个老师傅用西洋钳一只一只地拉出来,但效率低废品多,规格不一,该厂挑选了邱兆法等技术精良人员组成革新小组,经几十次的试制,专用工具模型式亭子钳创造出来了、使用后操作简单,方便,产品规格统一。

继高脚杯投入批量生产后,同年,又接受上海市进出口公司试产有柄小酒杯任务。该产品技术难度高,样品放置上海公司已有三年之久,无人接受试产。

制造杯柄要有专用工县,姜秀崇、姚小春等工人从供料剪和理发剪原理得到启发,历时一个多月,经过十三次试验,六次改制了形似剪刀的钳子,小酒杯柄专用钳制成了,解决了制造有柄小酒杯的技术难关。有柄小酒杯在该厂制造成功,成为全国首创产品,质量符合出口要求。

高脚杯和有柄金花小茶杯投入生产后,为该厂大量发展玻璃器皿出口开拓了美好的前景。当年有3000打高脚杯出口英国伦敦。

1965年3月,琥珀色分子着色玻璃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获得成功。同年,该厂还接受了加拿大来样试验茶晶色分子着色玻璃任务,经过20多天的试验,取得成功。

琥珀色分子着色玻璃填补了我省空白,茶晶色分子着色玻璃填补了国内空白。从而为该厂从单一的无色玻璃向多花色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文革十年,工厂被戴上“不为人民,专为洋人服务”的帽子,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达二年之久,仅七四年至七六年就少为国家生产200多万元元产值,工人靠国家拨款发工资过日子。

致使外销合同无法履行,外销产品被迫停产,企业再一次陷入困境。只好改产内销茶杯,并跨行业搞建材产品-玻璃纤维。

一九七O年玻璃纤维投入生产,用陶土坩埚拉出40支以上纱,织成布,为了发展生产的需要,一九七四年五月玻璃纤维车间分出单独成立“黄岩玻璃纤维厂”,分派高水宝、李三赞、方恒远三同志负责,并从该厂划出35人归纤维厂。

一九七八年生产又有好转,出口任务饱满,生产处于正常,企业有所扩展趋势。并在七八到八一年二次招收新工人313人(其中有全民办集体制),占原有职工的111.78%,由于职工队伍输入大量的新鲜血液,技术力量处于青黄不接状

况。

为了做好新老交替,尽快适应生产需要,工厂采取上岗包干,以老带新的速成培训法,仅半年时间,新工人基本上掌握了上岗技术。企业还注重花色品种生产工艺,自行设计各种图案,并雕刻在大块玻璃屏风上,选送北京美术馆展出。

ー九七九年有柄金花小茶杯外销量大,现有手制生产能力完不成外销任务,该厂大胆革新,改装一台旧全自动吹泡机,采用机器吹杯手工搭柄相结合的新工艺,产品质量达到出口标准。

同年,有柄金花小茶杯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一九八O年该厂的高脚酒杯在华东地区质量评比会上获得质量评比第一名。

同年,在上海轻工部玻搪研究所的协作下;试制稀土元素与过渡金属离子组合着色的彩色玻璃十二种色调获得成功,被全国稀土推广应用办公室列为八一年推广项目。并获得轻工部科学研究院混合稀土与过渡金属离子组合着色玻璃研究三等奖。

混合元素着色玻璃,应用于日用玻璃器皿,在国内尚未形成批量生产。其中嫩绿、草莓红,深、淡紫四种色彩,我国首次获得成功。

该厂在向中、高档玻璃发展中,中铅玻璃在陶土坩埚中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一九八二年获浙江省“四新”产品设计奖。一九八三年获得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几年来,该厂的玻璃雕刻工艺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八二年受省政府委托,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磨刻灯具屏风。九八三年三角牌有柄金花小茶杯连续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同年十二月高脚酒杯、有柄小茶杯获得国家经贸部荣誉证书。

一九八四年,因国际市场变化,外销任务几乎中断,一时又打不开内销路子,工厂尽管采取压缩费用开支等应急措施,但改变不了日日亏损的局面。为了摆脱困境,企业抽调部分职工奔赴全国各地推销产品,开辟内销市场。

同时开发新产品,向上海玻搪所购买技术专利,生产光致变色眼镜片;与省二轻厅工艺美术公司合作,生产印、刻刻花灯具玻璃配件;同中国邮电经理部杭州鸿雁公司联合生产ZKN12-60i塑壳自动开关。相继建立了“椒江光学材料厂”,“椒江鸿雁电器厂“。

一九八五年三个产品投入批量生产,其中变色眼镜片、灯具配件当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全厂产值达到374.62万元,实现税利102.36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在企业体制改革中,全厂四个产品实行单独核算。

ー九八六年二月,经市经委决定,光学材料厂从该厂厂分,划出工人90人,分派胡鑫祥负责。为发挥生产高脚杯技术优势,与山东省济宁市医用玻璃厂横向联合,生产高脚杯。

并在济宁建立“浙江海门玻璃厂济宁分厂”,该厂向分厂提供高脚酒杯生产的全部技术和刻花工艺。在协议执行期间取得利润,按比例分成。同年该厂的豪华系列灯具获省优秀四新产品奖和新优名特产品金鹰奖。

同年,该厂工艺美术师吴子熊参加工艺美术代表团首次出国,赴欧洲最大的游艺场一一联邦德国的“幻想世界”作玻璃雕刻艺术表演,出国七个月,为国家创汇七万ー千四百多马克,欧洲几十家报纸、电视台、电台作了报道。

他为宣传中华民族玻璃雕刻工艺,提高椒江市和该厂的知名度作出了贡献。一九八八年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光荣地出席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ー九八八年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验收合格。

高脚杯在全国同行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高脚杯、有柄小茶杯荣获一九八八年度优秀出口产品铜质奖。高脚杯荣获轻工部伏质产品光荣称号。为进一步发展、提高玻璃雕刻艺术,一九八八年五月,建立了“椒江市吴子熊玻璃艺术实业公司”。生产玻璃工艺美术品,为了有利于灯具经营,该厂又增设第二名称“海门灯具”。(全文完)

莫道本土无文化,用心发掘鸣天下!

---END---

【文字:李思明《从陋巷走向世界--海门玻璃厂发展史略》,来自《椒江政协文史资料第7期》】

【图片:LandGlass的博客】

【感谢:椒江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感谢:椒江区民协】

【里长整理 若要转载请找“里长”授权】

【“道台里20000+”爆文

★★大暑船出海全过程(多视频)

★★东山头有家神奇医院,五行代医,有留学博士,也有赤脚医生

★★日本飞机堕葭沚,大将命丧椒江

★★万济池的真正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