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师起名

蒙氏起名_南诏“蒙氏”

发表于:2023-12-15 22:11:04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西南雄阔地,苍洱大名垂”。有一种生活叫大理,提到“风花雪月”的大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让人马上想到“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令人神往。这个号称“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之大理,相对于大一统的中国,曾经长时间以“独立王国”形式存在,比较著名的有三个时期,分别是白子国时期(公元前109年至公元629年)、南诏国时期(公元738年至公元902年)、大理国时期(公元937年至公元1254年)。

今天我们主要聊聊南诏“蒙氏”。

大唐盛世,威名四海。南诏国主蒙氏向唐叙述其家世,追溯其祖源于哀牢,认为自己是哀牢之后。“蒙舍诏姓蒙氏,贞元中献书于剑南节度使韦皋,自言本永昌沙壹之源也”(樊绰《蛮书》卷三)。沙壹何也?乃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沙壹九隆”的神话传说。

神话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其对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化源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找到其内容的对应甚至存在的理由和原因。

“九隆神话”在我国西南地区广为流传。秦汉之际,在“地方可数千里”的洱海周边活动着一个称为“昆明之属”的族群,他们都是一位叫“沙壹姆”(“沙壹”又作“沙壶”)女人的后裔。她是哀牢夷的祖先,记载于《后汉书·西南夷传》的九隆传说。传说她土生土长在哀牢山下种谷捕鱼。一次,她在河边碰上一段朽木,产生异样的感情,因此怀孕。10月怀胎生下10个男孩,她经常带着孩子们到河边洗衣服、晒渔网。

后来,那段朽木变成一条龙,浮在水面上,沙壹忽然听他问话:“那次见面后,如果您为我生了孩子,他们现在在哪呢?”10个孩子看后吓跑9人,只有最小的孩子留下来,背着龙坐在那里,龙就亲昵地舐他。沙壹姆的话像鸟语,称脊背为“九”(不是数字九,可以理解为脊背的脊之“音译”),称坐为“隆”,于是就将这个孩子取名“九隆”。等到九隆长大以后,哥哥们认为他能够被父亲所舐,长大后又聪明伶俐,一致推他为王。

后来哀牢山下生活着一对夫妇,生了10个女儿,九隆兄弟就各娶她们为妻,九隆族就这样繁衍起来了。9个兄弟遂各据一方,直至繁衍为洱海边的哀牢夷族。因此,一般认为“沙壹姆”是西南各民族(即南中昆明)包括白子国的始祖。

史载:哀牢王蒙苴笃(哀牢夷低蒙苴第五子),生十二子,七圣五贤,蒙氏之祖。

地名是文化的传承,而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则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以“蒙氏”哀牢夷早期居住人的名字而命名的地名,具有代表性的如:蒙乐镇、蒙乐山似与蒙罗有关,蒙舍川、蒙舍诏似与蒙舍龙有关等。

后世的哀牢王类牢在部落征战中势力渐衰,其子蒙罗带部分余兵退守哀牢地区的蒙逻寨(后称蒙乐镇,今南涧下猫街石洞寺),其控制区为蒙乐镇(也叫虎街)和蒙乐山(今无量山)等。“无量山”在“三国”前也律属哀牢山地区。“无量山”因三国时诸葛亮征南达此山断粮,固而得名“无粮山”。

至唐初,类牢的二十三代孙蒙舍龙由南涧蒙逻寨(蒙乐镇)迁入蒙舍川(巍山坝子)落籍,与本地部落联姻、繁衍、生息。

自蒙舍龙起,家族兴旺,势力日盛,二十多年,就跃居统领地位。蒙舍龙生子龙独罗(细奴逻)。

细奴罗,又名独罗消,或习农乐、悉那逻(差异应当源自于彝语音译汉的原因),蒙氏一支,为哀牢夷蒙氏之祖蒙苴笃的36世孙,是大理中心地位的缔造者。细奴逻被后人尊为巍宝山巡山殿(土主庙)的土主神,彝族世代祭祀的先祖。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细奴逻建都蒙舍川(现巍山县境内),在坝子西面的巄圩图山筑城,后建蒙舍诏(六诏之一)。

唐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第四代首领皮逻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大蒙国,并将都城从蒙舍(今巍山)搬迁到了大理太和城(今太和村),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征服周边地区,控制今天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唐贞元三年,异牟寻将都城迁至羊苴咩城,即今大理旧城。如今的巍山县过去叫蒙化县。

蒙氏蒙舍诏通过几代国王努力,一路“南征北战”,先并“白岩”(白子国),后统“六诏”,移都大理,建立南诏国,缔造了“8到12世纪东南亚第一大古都”的辉煌。有学者将南诏、大理国的历史地位定为“1000多年前连接南亚——中国——东南亚的国际贸易走廊”和文化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