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场起名_中国鸡王:年收入480亿,养鸡全球第一,造就43位农民成亿万富翁
在温氏有个传说“你在清华随便遇到个老头很可能就是大师;你在温氏随便遇到个清洁工可能就是个千万富翁”。
1983年,广东新兴县农民温北英组织了村子里七户人家,凑齐8000块钱开始搞养殖。谁也没想到30年后这个靠养鸡和养猪的公司规模已经大得惊人,2015年销售额近500亿元。一年养猪超过1400万头,养鸡超过7亿只,早年就有广东人每吃3只鸡就有1只来自温氏的说法,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规模。市值曾经达2000亿,一度超过平安银行、万科等企业。
同时造就了43名农民亿万富翁,还有将近6800名农民成了百万甚至千万富翁。
1932年,温北英出生在新兴县一个小山村,从小就深受传统儒家思想与六祖慧能禅宗思想的熏陶。他心中一直埋藏着颗“大同世界”的种子,希望人们都可以生活得更加好。
那个时候的温老比大部分年轻人还是要努力,1955年从肇庆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四会县教书。他期望能通过传播知识,让那些小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精彩。
命运给了他磨难,1957年在那动荡的时期,他忍受过不公正的对待,无法施展教书育人的抱负。校长再也不敢留他教书了,于是让他回到了老家石头冲村。
回村后的温北英,一段时间里都郁郁寡欢,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别人进了一些鸡苗,温北英突然有开一家养鸡场的想法,因为在他们村,前襟新兴江,后枕屋背山,山峦苍翠,绿树掩映,一直有养鸡的习惯,以三黄鸡闻名于粤西。
他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努力钻研和实践养鸡技术,积累丰富经验,成了一位鼎鼎有名的养鸡能手。这为他日后办起养鸡公司、担当重大责任打下了基础。
然而,每天光喂鸡就需要大笔的钱,大家都是农村的,还哪里有这么多的钱啊。没钱怎么办?去河里捞河虾,或者喂自己吃的口粮;买不起疫苗就到山上采摘药材。
为了更好的管理,温北英干脆把家安在了养鸡场,吃住都和鸡一起,把它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无微不至照顾。
后来,温北英养的鸡越来越好,很多人都不够他养得好,他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鸡王”。
直到1978年,温北英已经在鸡圈里已经睡了20年了。因为他养鸡比较厉害,于是被安排在县食品公司做起了养鸡技术员。
改革春风吹满大地,让很多人蠢蠢欲动,有想下海经商的念头,温北英的二儿子温鹏程就是其中一个。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回农村和父亲一起养鸡。
于是,在1983年在广东新兴县的一个小农村里,温北英和二儿子温鹏程以及村里几个人合伙开了一家小小养鸡场,取名为簕竹鸡场,这就是温氏集团的前身。
当时并没有多少人会认为这群怀揣梦想的人会成功,温老自己也没有十足的胜算,只是直觉告诉他未来将会有无限可能。
养鸡算是风险比较大的行业,投入比较大,而且收益还特别慢,通俗的讲就是只有养大的鸡才能换钱。
单独开一个养殖场显然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买地、建房、排水给水,哪一样不是劳民伤财?同时,开养殖场需要雇佣大量工人,那时可没有那么多的农民工,何况是在偏远的山区。工人要去哪里找呢?
他们想到了自己的邻居。从一开始的在农民家里养鸡,到由农民来成立家庭养殖场,温氏没有幻想着自己赚完最后一个铜板,而是真心实意地对农民兄弟姐妹们说:"亲,来做我的小伙伴吧。"
提供鸡苗、饲料、药物和技术服务,并帮忙出售肉鸡。这一创新,就是后来被社会各界高度评价的“公司+农户”模式。
温北英和温鹏程坚持,没有让他们失望。公司慢慢好转,销路也慢慢打开了,在养鸡业可是做得风生水起,1987年鸡场的纯利润就达到了8万多元,股东们都成了万元户,乐开了花。这在当时来说有如“神话”。
1994年3月16日,温北英因长期高负荷的工作,最终积劳成疾,遗憾离开了,但他的精神财富却影响了所有温氏人。温北英的离开,重任自然交到了儿子温鹏程身上。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温鹏程也成长为一个杰出的沉稳内敛而充满自信的企业领袖。接任后,这位年轻的总裁没有辜负众人厚望,把温氏搞得更加有声有色,使温氏发展再上了一个台阶,短短十年集团的销售额达到1亿元。从单一行业到多元经营、从本地创业到跨地区合作的方向转变,温氏一步步跳出新兴,跨向广东,迈向全国……
2009年,温氏集团上市肉鸡6.77亿只、肉猪345万头,实现销售收入167亿元。集团现有合作农户4万多户,户均获利3.6万元,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4年,温氏的肉鸡上市量高达6.97亿只,肉猪上市量达1218万头,养鸡全球第一,养猪全球第二。2015年,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达到480亿。市值一度到2600亿。
对于未来的发展版图,温氏的内部文件里有一句话引人关注:“我们打算跳出以实业为主的传统发展思路,探索走实业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增长方式,发挥资本优势,走好企业经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