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起名

起名什么家园(【新乐地名由来】(十二)承安镇辖区)

发表于:2023-10-15 15:15:59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承安铺:即新乐县旧城内,汉朝时是西乐驿,在宋朝前叫承流街,并有集市,后因城池完善、安全,宋朝就改为承安铺。

东关:是新乐旧城东门街,原称东关铺,解放后改为东关村。

新街铺:地处新乐旧县城东面,紧靠旧城墙,原名顺城街,街中是旧时通京大道,清初凡通京大道为新道,遂名新道街铺,建国后改名新街铺。

木运铺:唐朝以后,因修桥缮城,所用木料皆由沙河运送,并屯积于此,所以原名南关木厂,新中国成立后与递运铺合并,改为木运铺,为县城六铺之一。

三合铺:为新乐旧城南门街,是交通要道,原为通道铺、南关铺、西关铺三个自然村,建国后合成一个村,故得名三合铺。

北坦:原名北坛,据《新乐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古代迷信鬼神,祭祀是政躬之要,凡京、州、府、县都设四坛:一、社稷坛;二、风雷云雨坛;三、先农坛;四、厉坛。是鬼有所归不为厉,因设坛祭之。明洪武三年(1730年)定制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设位北郊一年二祭,因此取名北坛。后改为“北坦”。

西五楼:始建于唐朝,唐贞观元年间,居民以楼取名,该村建泰山圣母院,东边建有木楼五座,居民以楼取名,该村居楼西边,故名西五楼,沿用至今。

北五楼:原名小北五楼,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有几户从西五楼迁来居住,叫小北五楼,属西五楼管辖,于1962年为行政村,因住地在西五楼北,故定名为北五楼。

东五楼:该村居西五楼以东,故取名东五楼,沿用至今。

邯村:唐朝初,韩姓搬来近岳庙处居住,原名韩屯,后有穆氏从曲阳迁来,户数增多,光绪年间改为韩村,曾建有墩台,是北路邮铺之一,故又名韩村铺。后更名为邯村。

三里铺:该村因距新乐旧县城3华里,为东路邮铺之一,古名三里腰铺,简称三里铺。

张史庄:始建于清朝,于康熙十年(1671年),由定县钮店搬来一家姓张的看守坟地,又有良庄姓史的一家,两家在此落户,故名张史庄。

凤鸣:宋朝建庄,至明朝称鸿鸣村,又因村北曾有古庙红门,俗称红门村,清代传说,该村有凤凰在此栖鸣,故建凤凰落岗牌,而改名凤鸣村。

陶家庄:明永乐四年(1406年),有陕西省西安府咸阳四正村陶荣迁此落户,故取名陶家庄,现除个别户外,都是姓陶。

白家园:据《新乐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关铺人白理在此地看守坟茔,安家落户,起名白家园。

回头岗:原名石头岗,建于元朝,因该村西北原有一石头岗,故而得名。清康熙四十四年六月十日,新乐发生蝗灾,飞蝗蔽天日,到石头岗往回飞走,农作物未受灾害,故改名回头岗,沿用至今。

良庄:据查县志,古称梁庄,并载有县十大古景之一的梁庄古槐,在玉帝庙前,梁朝皇帝所指,故起村名为梁庄,现庙已毁,老槐在1937年“七七事变”时才刨掉,后按良好之义,故改为良庄。

二里半:清康熙年间,有袁、史等姓从回头岗、良庄等村迁来定居,过去大道上五里一墩,此村处于三里铺、田村铺两个墩台之间,而取名二里半。

范家庄: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宋村几家姓范的迁来定居,故得名范家庄。

赤支:原名敕旨,在唐贞观年间有皇帝敕旨建寺庵的原字,后年久演变为赤支。

郭庄:明永乐年间,一姓郭的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居住,取名郭庄,当时郭姓不多,村庄不大,人们便俗称小郭庄。

田村铺:原名田村,又俗称十里铺,在唐末建庄。因此地建有“田家乐里碑”,故名田村;因明清时代此村处在通京大道上,也是本县重要邮铺之一,曾建有墩台,常有铺兵驻守,又因该村距新乐旧县城十华里,俗称十里铺,到清初改为田村铺至今,现辖田南庄一自然村。

东王庄:原名王庄,此地在东汉时期是中山国某侯王的封田庄园,故称王庄。到清初因户数增多,住地分散,故以沙冈为界,冈西居住为西王庄,冈东即为东王庄。该村在明、清时是本县重要邮铺之一,在1955年毛主席所著《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受到过表扬。

西王庄:清初建庄,因住地在王庄西侧,中间隔一沙冈,故名西王庄。

辛岸:原名辛安庄,始建于宋朝,当时人们辛勤劳动,安居乐业,故名辛安庄。后来因居住分散,又因沙河泛滥,其支流从村中穿过,清康熙年间以河沟为界,分成二村,名东、西辛岸,到1941年又合成一村简称辛岸。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此村曾是村公所所在地,也是铁路东、西两地通过封锁线的出发点和宿营地。

里辉:原名李回村。该村在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居民,初建庄在二里沟,后迁住现址,因正处李家庄至回头岗的大道上,两村的中间地带,故名李回村。清朝乾隆年间,该村兴旺发达,为当地乡里之秀,故改称里辉,沿用至今。

东紫烟:据查,明朝碑文记,有几户从山西省迁来居住,过去因村东南有一黄土冈,两头高,中间低,上建鼓楼,故取名紫烟楼村。曾有诗云“凤盖行时移紫气,鸾旗驻处任皇州”。清康熙年间,该村分为两村,因在鼓楼东为东紫烟楼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才把“楼”字去掉,简称为东紫烟。

西紫烟:其历史沿革同东紫烟。因在鼓楼西,称西紫烟楼村,后把“楼”字去掉,简称为西紫烟。

十三里:明朝建村,因距旧县城13华里,顺通京大道,故命名十三里铺,抗日战争时改为十三里。


(参考资料《2019新乐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