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晓起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起名

起名吴 君(每日一字一一吴)

发表于:2023-10-14 19:40:09 来源:村晓起名网 浏览:

—wú—

有一个字,我们在“大”部时没有把它列入250个字元,因为这个字今天已经不常用了。“”[zè]这个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着的人,但头却是歪着的。


每日一字一一吴

《說文解字·夨部》夨:傾頭也。从大,象形。段玉裁注:象頭不直也。“夨”是象形字,本意是一个人的头歪着不正。


,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就是由这个歪着头的“夨”和一个口组成,像一个人被一声大叫吓得把头侧了过去。


《說文解字·夨部》吳:

大言也,从夨口。徐鍇〖注〗:大言,故夨口以出聲。段玉裁注:吳,譁也......大言卽謂譁也。......大言者,吳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方言曰:吳,大也。......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

“吳”的本意是大声喊叫、喧哗。简体字的“吴”,则把“夨”讹变成了天。


文 献 选 读


《詩經·周頌·絲衣》胡考,即是大声喧哗。,是傲慢。胡考,指高寿老人。,是被赐予福祿的美意。装扮祖先的“神尸”穿着白色的丝绸衣服,说话温和不喧哗,脸色和善不傲慢。这真是高寿老人的福气。


《詩經·魯頌·泮水》:烝烝皇皇,不吳不揚。,本意是火气上行,这里是厚的意思。,本意是大,这里是美貌的意思。走来的军容盛大而壮美,却一点没有大声的喧哗。


《釋名·釋州國》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之于此,虞其志也。


《史記·吳太伯世家》: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虛(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


这二段文献说的是“泰伯奔吳”的故事。

先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古公亶父喜欢小儿子,欲传位于季历,季历即周文王的父亲王季。于是泰伯和仲雍二人就出奔避让,迁居于太湖流域,建立了吴国。泰伯死后无子,弟仲雍继位。泰伯墓在今无锡东面的鸿声镇,仲雍墓在今常熟的虞山脚下。


可是史书上说的未必可信。如果泰伯在江南建立的吴国有这么早,怎么会找不到任何春秋之前的遗迹?会不会泰伯只是跑到了宝鸡西北的吴(虞)山,先在那里称王,到东周之后才迁移到了太湖流域?


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大镇馆之宝中的《散氏盘》,器主名为“夨”。西周时的夨国就在周原的西侧,今宝鸡的陈仓到陇县一带的汧水流域,那里的“虞山”,原来就叫“吴山”。这里曾经出土好几件器主名为“夨王”的青铜器。在西周早期,不是谁都可以随便称王的。夨王,是不是就是吴王呢?在古文献中,夨、吴、虞这三个字是通用不分的。山西晋侯墓地出土的《叔虞方鼎》就是写成“叔夨”。据说唐叔虞出生的时候手心就有一个“虞”字,其实也应该是“夨”字。


史书上说,周武王灭商后,到江南一带来寻找泰伯、仲雍的后人,这时周章已经是吴国的君主,于是就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了晋南的虞国。虞国后被晋献公【假道伐虢】所灭,【唇亡齿寒】的典故就出自于此。到春秋中晚期,吴国开始崛起,寿梦开始称吴王。吴王阖闾时,与越国的勾践争霸;到吴王夫差时,吴国被越国所灭。

成 语 典 故

吴根越角

钱塘江下游的杭嘉湖平原,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相争之地。


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溪山侵越角,封壤尽吴根。

吴带当风


唐代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他的笔势圆转,所画的衣带犹如被风吹拂一般的飘逸。


吴牛喘月


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见月亮还以为又是太阳。因曾受其害,而惧怕得喘息不停。比喻因疑心而害怕,结果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


《太平御覽》引《風俗通》曰:吳牛望見月則喘,使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劉義慶《世說》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以“吴”作声符的形声字


,古时候传说中的舜是“有虞氏”部落的人,所以叫“虞舜”。


,娱乐。

,谬误、错误、耽误。

,蜈蚣。


每日一字一一吴